2016年10月17日是第24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中國第三個“扶貧日”。減貧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中國為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全球減貧貢獻了70%的力量,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呢?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接受記者專訪時認為,中國減貧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增長。在過去的35年里,中國的總體增長率一直很高,年均在9%以上。這意味著許多人能找到新工作、更好的工作、更有成效的工作,從而擺脫貧困。這是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成效,改革從農業開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非常重要。那時候大部分人口住在農村,大部分人口以農業為生,大部分貧困人口也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極大地推動了減貧事業的發展。后來又開展了城市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后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快速開放和城鎮化,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這意味著許多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在改革初期,城市人口比例不到20%,現在這個比例超過了55%。人們找到更有成效的工作,從農業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從而提高了收入,賺到更多的錢。政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首先是人口能夠遷移,教育政策對于人口能否遷移也很重要。其次,中國修建了大量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城市可以發展,容納這些人口,容納內外資企業,創造必要的就業機會。第三,私營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日益成為經濟制度的推動力。私營企業更靈活,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 尤其是在服務業和制造業中。這些都是改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國的經驗能否移植到其他國家?仿效中國的做法就能發展和減貧嗎?郝福滿認為并沒有那么簡單。他說,“其他國家在學習中國的減貧經驗時,要認識到中國有自己的發展道路、自己的歷史、特殊的國情?!?
他指出,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從農業入手,這一點很重要。其他國家的大部分貧困人口也是在農村和從事農業,有些國家面臨著和中國類似的問題。強化農民的財產權益,這正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做的,實際上賦予農民更多的土地所有權,人們會在土地上投入得更多,干活更努力,這樣就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第二,投資于人,確保人們有能力從改革帶來的經濟增長中獲益,或者說人們可以從事比以前更現代化的工作。這是改革的一項重要因素,中國做得很出色,其他國家也可以學習。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這樣就能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上發展現代化經濟,創造更有價值和創造力的就業機會,助力人民脫貧。
第四,中國成功地采取了有針對性的精準的扶貧措施。國務院扶貧辦是一個了不起的機構,世界銀行和扶貧辦合作了多年。這個機構的存在表明了對貧困問題的重視。他們制定了精準的扶貧規劃,并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調整,先是瞄準貧困地區,然后逐漸轉向瞄準貧困人口,幫助那些未能從總體增長中獲益的人口脫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6-10-1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