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三年,盡管國內糧食價格也在持續下降,中國國內糧食價格還是全面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今年1月的最新國際國內糧食價格比較顯示,國內玉米和小麥的價格超過國際市場價格50%以上,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
中國農業失去競爭力,固然有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等投入成本增加的推動因素,也有國際價格處于低位的因素,但我國的臨時收儲等直接價格干預政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由于技術進步、氣候變化、經濟發展以及人口增長,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存在長期的波動。但是,由于價格支持政策的剛性,國際糧食價格在2011年到達周期高點后持續下降,國內價格由于支持政策的剛性不能同步調整,使得國內價格偏離國際價格距離越來越大。在市場不均衡很大的時候,如果國家一旦轉變價格支持政策,從臨時儲備轉向目標價格補貼,這會使得糧價暴跌,農民受損嚴重。2016年東北種玉米農民受損嚴重就是這個問題的體現。
農業價格支持政策帶來市場系統的變動是巨大的,必須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美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布魯斯·加德納曾經指出:“農業補貼的主要收益會轉變成地主的租金。”由于國內糧食價格處于高位,使得大規模糧食種植變得有利可圖,所以促進了前幾年土地大規模流轉;由于土地需求巨大,使得農地轉讓金逐級攀升。當然土地租金的提升,對土地轉出農民的收入提高是好事,但是對農業種植大戶來說也推高了經營風險。從長期來說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經營穩定不一定是正面因素。
筆者2016年夏天在江蘇北部農村地區做調研發現一畝土地的承包轉讓金在800-1000元之間。我們可以簡單計算一下這筆轉讓金對糧食價格的影響。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結果,2016年全國糧食平均單產為5452公斤/公頃。蘇北一年可以耕種兩季;如果全部用來種糧食,這相當于一年每畝產糧食1450斤糧食(兩季)。800-1000元/畝的土地轉讓金平攤到每斤糧食上,相當于0 .55-0 .69元。今年糧食價格暴跌,玉米收購價格低落到0 .6元/斤左右,種糧大戶陷入虧損,甚至發生土地轉包違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如果從正面看待土地轉讓金這個問題,中國農業的競爭力還是有很大的彈性空間。
市場存在內在的套利邏輯。在2011年之后,中國糧食價格高于國際價格,國內生產和從國際市場進口同時增加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結果就是,高價的國產糧食不斷入庫,而便宜的國際糧食不斷涌入中國市場。
盡管國家采取臨時收儲政策提高價格的政策是好的:既可以促進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又可以提高農民收入,還可以促進土地流轉;但是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農業不可能從國際市場隔離出來。即使中國在加入WT O時設立了進口關稅配額制度,用來保護玉米、水稻和小麥三大主糧;但是沒有實施配額管理的非主糧存在大量進口,由于糧食品種之間的替代性,這也會間接影響到國內主糧價格。
如果綜合考慮土地轉讓金的變動,匯率貶值預期以及老齡人口勞動力非農就業機會成本較低等因素,從長期來看中國農業還是存在很強的競爭力。關鍵是如何釋放這些競爭力。
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中國糧食補貼遇到的這些問題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都發生過。國際上得出的解決方案很簡單:讓農業回歸市場,實現農產品價格自由浮動,同時從對農民收入以生態和農村發展等名義實行直接補貼。
(作者系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