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政策措施,夯實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基礎;會議指出,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會議強調,要緊密結合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改造中低產田、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廣土地深耕和節水灌溉等,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是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央每年的1號文件已連續14年關注農業。盡管我國農業糧食生產已經連續10多年獲得豐收和增產,但糧食產量上升的空間也是越來越小,如何做到糧食總產不下滑并且繼續穩產高產,傳統的一家一戶聯產承包種植模式,顯然已經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的投入和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制約了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在保證土地承包權和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之上,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采取深耕深松等方式提升耕地質量,采取多種措施保證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8億畝高標準農田。為此,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健全規劃、資金等統籌機制,按照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要求,協調開展土地平整、灌排溝渠、田間道路、生態保護等建設。
國務院常務會議將生態保護建設納入農業發展范疇,具有深遠意義。在傳統的一家一戶種植模式中,農民的種植技術多是停留在經驗上,對現代科技尤其是農藥化肥的使用存在較大的隨意性,不僅危害了自然生態,也使得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存在較大的健康安全風險,將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是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飲食衛生安全打下了基礎保障。同時,著力全面實施土地平整、灌排溝渠、田間道路等建設,既是為適應土地集中連片生產的要求,更是為發展現代農業種植和科技的高效投入提供的有利條件。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完善建后管護機制,建立全國統一數據庫,依托遙感監測等對高標準農田實現全程監控、精準管理。重建設、輕維護一直是各地農業基礎設施發展過程中難以克服的弊端,從以往的媒體報道中就不難看出,不少地方耗費巨大投入建設的農業基礎設施乃至高標準的農田,在短時間內發揮重要作用和取得成效之后,因為維護上的乏力和管理上的薄弱,使得投入的效益很難持續,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投入浪費。國務院常務會議不僅提出要完善建后管理機制,更要求建立全國統一數據庫,依托遙感監測等對高標準農田實現全程監控、精準管理。實際上這是將高標準農田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后管理,納入國家和地方統一管理監督的范疇,既是精準管理的制度完善,更是對重建設、輕維護弊端實施的一項根治措施。
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大局,既不能有任何疏忽松懈心理,更不是農民個人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加大政府投入,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共同參與高標準農田投資建設和管護。如何正確解讀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這句話,在筆者看來,加大政府投入,并不局限于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本身的投入,它還包括維護農民利益和創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良好投資環境的各項人力物力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項投入與管理相互促進又見效慢的系統工程,如何在保障農民利益和收入增長的前提下,推動土地有序轉移和優化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關鍵。因此,這是一項基于建設高標準農田和事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全方位投入,既不能用單純的資金數字來衡量,更不能著眼于現實利益來計較得失。要用農業發展的戰略眼光來全面謀劃。
連片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實現現代農業種植格局的基礎,是為加大現代科技投入和實現機械化種植創造便利條件,更是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和增產增收的基礎保障。深刻領會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精神實質和深刻含義,認真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政策措施,夯實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基礎。將建設和精準維護齊抓共進,讓農業生產得到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強大、更穩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網 2017-02-0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