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準識別,到精準幫扶,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新的困難給廣大扶貧干部提出了新的挑戰,能不能啃下這塊“硬骨頭”,取得最終的勝利,需要大家齊心協力,以釘釘子的精神,下繡花的功夫,踐行“四有”“四勤”,當好黨和群眾的扶貧干部。
心有職責,勤學習。脫貧攻堅任重道遠,我們在不停的探索,也要不停的學習。扶貧干部必須是學習型干部,既要學習中央、省、市各級關于脫貧攻堅的大政方針,也要學習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和程序。只有強化學習,熟記于心,才能時時向廣大群眾宣傳扶貧政策,處處幫困難群眾用好用足幫扶政策,排憂解難,發揮好扶貧干部的作用。
心有擔當,勤思考。扶貧干部不只是一個身份,更是黨和國家托付、群眾的信任。把職責擔在肩上,把使命牢記心中,扶貧干部就要扎根聯系的貧困村,融入聯系的貧困戶,了解村情民意,主動思考、積極謀劃,與幫扶單位多溝通、多協調,明確貼近實際的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多方力量,共同開展好幫扶工作。
心有群眾,勤走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僅是黨的基本路線,也是扶貧干部的工作原則和要求。脫貧攻堅是民心所向、黨心所系,是黨對困難群眾最直接的關心和幫扶。不論是“第一書記”還是駐村幫扶工作組成員,每一名扶貧干部都應該從困難群眾的實際出發,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多走訪、多聯系、多關心困難群眾,從物質到精神同時幫扶,真正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心有目標,勤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幫扶是過程,脫貧才是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廣大幫扶干部務必立足實際、創新創造,在給錢給物的傳統幫扶模式上,結合群眾的自身條件,通過介紹就業、傳授技能、發展產業等,進一步激發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鼓勵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幫困難群眾從脫貧的小路領上致富的大道。
(作者單位:樂山市市中區童家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