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城鎮化水平高速發展,農村悄然被城市所吞噬,城市人口猛增,農村人口銳減,農村慢慢變成了空心村,留下的無非是老人、婦人和小人,而年輕人或是外出務工,或是異鄉求學,加之回鄉的時間短、次數少,故鄉終究被陌生化,原本的熟悉而熱鬧故鄉變得荒涼而冷清,鄉愁成了現代人歷史的記憶。
老人依舊勤勞耕作、艱苦勞動,繼續書寫著農民的勤勞和善良,但農村土地卻日漸被荒蕪,雜草叢生;婦人變得慵懶散浮、賭癮成風;小人則迷戀手機網絡、不能自拔。這還是我們記憶故鄉嗎?故鄉怎么了?
這種狀況無非原因有三:一是城鄉差距太大。現代化急速發展,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城鄉二元結構對立,城市經濟活躍、農村經濟萎靡,年輕人進城務工,就業問題迎刃而解,他們習慣了城市生活,不愿回農村。
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缺失。農村缺少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文化資源、教育資源等建設滯后,農村遠遠不能于城市相比,缺少文化娛樂背景下,賭博侵占了農村市場,追求低級生活趣味式的賭博方式儼然成了婦人文化娛樂的主要方式,每天像上班一樣按時開始,一邊打著牌,一邊哄小孩,用給錢買辣條、給手機打游戲為主要方式平衡著娛樂與教育,甚至連飯都來不及吃,隨便吃點零食充饑,但她們快樂著。
三是鄉愁的淡化。老人的鄉愁漸漸消失,年輕人鄉愁成了記憶,小孩則以游戲為伴,錯過了田野、河邊、山頭嬉戲的樂趣,期待初中畢業能跟隨哥哥姐姐城市打拼,對故鄉情感不夠深刻,逃離故鄉等于逃離貧困的思想蔓延。
經濟、文化造形成城鄉隔閡的鴻溝,雖然國家不斷努力著,對于減少城鄉矛盾作出了建設性作用,但更需每個國人的關注,關注農村現實生存方式,特別是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