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脫貧攻堅的深水區顯得越發迫切。習近平總書記說:“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濃濃的鄉愁隨著年關將至而備感強烈。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無疑解決億萬農村青年“城市留不下,鄉村不愿回”的窘境,也是數億農民工回鄉建鄉的定心丸、強心劑。
一解鄉愁應當促進城鄉融合,淡化城鄉界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鄉村公共服務建設上可以借鑒城市的優勢:基礎設施要健全,生活要便利化,比如自來水、下水管道、污水處理、寬帶鄉村建設等。也應該與城市一樣有著便利的生活體驗:銀行網點種類豐富、購物超市就在房前屋后、公共交通方便快捷。還要有著與城市同樣舒適的住房,完善的配套硬件設施。在鄉村生活的品質應該與城市差不多。
二解鄉愁應該實現城鄉等值,消除城鄉差異。鄉村在生產、生活質量實質上與城市逐漸消除差異,包括勞動強度、工作條件、就業機會、教育資源、醫療設施、收入水平、居住環境等要與城市一樣。使得鄉村更宜居。
三解鄉愁應當開發多層次產業,打造特色小鎮。利用“互聯網+”思維在農村開拓創業之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風土人情,可以打造宜居的民宿、度假溫泉酒店,可以打造宜游的康養基地,還可以打造宜辦公的高端產業。滿足多元化的居住需求的同時,帶動當地穩定就業,吸引農村青年尤其是大學生返鄉創業,并帶動鄉親共同致富,逐漸形成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的新力量。
家鄉富裕,交通阡陌,激發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的熱情。青堂瓦舍,村容煥新,堅定留守婦孺自力更生的信心。父母垂暮,稚童學步,留住返鄉民工建設家鄉的堅定腳步。
全面小康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全國人民恒久向往的美好夢想。如今全面小康已然臨近,展望未來三年,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后輩必定能夠留下來、不想走、不必走。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