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各種對鳳凰男、農村的吐槽,不僅僅是富裕對貧窮的吐槽,也是在文化等級上,“高檔”對“低檔”的心理優越感。
今年春節期間,一則“上海女友陪江西男友回農村過年”的帖子在網上爆紅,微信被持續刷屏,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和社會的極大關注,一時間很多描寫各地農村現狀的帖子接力出現。
這個帖子已經被證明是假的,但從此帖子的爆紅中可以看出,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區隔,還有城市和農村的文化等級已相當明顯,排除價值判斷,農村當然是弱勢的一方。
示眾
想想近兩年春節期間,被瘋狂刷屏和引起人們焦慮的,都是關于農村的帖子。去年是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今年還有一篇是《一個農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看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婚戀上的階層區隔越加明顯,城鄉文化沖突有了一種新的含義,鳳凰男及其背后的農村,注定要被“示眾”。
“示眾”之后怎么辦?在我看來,還是那句老話,伏爾泰在他的代表作《老實人》中說的,“種我們自己的園地要緊”。可是,“自己”是誰?僅僅是留守在農村的人嗎?或最多加上從農村進城的人嗎?
是,又不是。因為兩點:一、農村之所以成為目前的樣子,城市是負有責任的,遠不要說建國初期,只說近20年。這就像一個瘦子見到一個胖子后,就知道自己為什么那么瘦了。而胖子面對觸目驚心地站在自己面前的瘦子,不應毫無羞愧和廉恥之心,也不應兩手拍拍一笑了之,不反省也不承擔;最不應在取笑、嘲諷對方中獲得精神的快感并洋洋自得。二、經歷30年的城市化和打工潮后,農村和城市已相互內嵌且血肉相連,在內在關系上已無法再清楚切割了,這正如化石的形成。
所以,“自己”首先是農村人,其次是從農村進城的人,再次是城市人。
“種”什么呢?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文化。各種對鳳凰男、農村的吐槽,不僅僅是富裕對貧窮的吐槽,也是在文化等級上,“高檔”對“低檔”的心理優越感。農村需要有文化自信。
被破壞的社會契約
近幾年,我在山東省南部的一些村莊做農村文化方面的調查。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這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在當代農村又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可否認,農村的地域差異很大。
我所選擇的一個調查點,是位于沂蒙山區南部的西河村。該村歷史上以盛產糧棉出名,1990年代開始種植大棚蔬菜,這是該村歷史上生產方式的劃時代的變革。2000年后,隨著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建設的大面積鋪開,其自然環境被破壞的速度不是一年年的,而是一天天的。
村子附近的一些小工廠,只顧瘋狂追求經濟效益,放任排放不達標的廢水不斷流入河里;人們生活中大量使用洗衣粉產生的污水和沖廁后的廢水也會排到河里,讓這條母親河成了環境污染的重災區。然而,人們飲用的地下水至今都主要是靠這條河來補給。
隨著農藥的無處不用及蟲子抗藥性年復一年增強,人們所使用農藥的毒性也越來越大。過度使用、濫用甚至完全依賴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和鹽堿化。蔬菜大棚的廢舊塑料紙,都是不可降解的,不斷被埋下,嚴重污染了土質。
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帶來了嚴重后果,最直接的就是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明顯傷害。一位大伯沉重地說:“從2005年開始,不少村民突然意識到,村里這些年患心腦血管病、癌癥的人一下子增多了。我的一個近鄰,和一個本家兄弟,得了這種病,都才四十多歲就走了。”據該村診所的醫生說,飲用水污染和食品不安全是村里患心腦血管病的人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來,村民在脫貧后和致富過程中遭遇了一次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危機,但它的危害性目前還沒有被過度重視經濟利益的人們充分意識到。這場靜悄悄的加速度發生的危機不是天災,而是實實在在的人禍。人們在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換來金錢并改善生活狀況的同時,卻無意識地捆綁和葬送著健康與生命。
不僅如此,社會環境也在被迅速破壞著。包含人與人、家庭內部、家庭之間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西河村在1990年以前,還處于沒有完全解決溫飽的狀況,人們渴望的是食物。當下,吃飽并走向富裕的人們,渴望的是金錢。為數目不多的錢就能讓鄰里鬧翻、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人際關系的破壞,往往與錢有關,且變得很輕易。然而,孝敬老人、救濟特別困難的人等這類贍養、行善等花錢的事,似乎已被人們拋到腦后去了。
與欲望膨脹相反的,是家庭規模和空間的縮小。這帶來了很有意味的變化:人們在十幾年前“自掃門前雪”時,這個“門前”的空間是很大的,至少包括與鄰居家接壤的公共部分;現在這個空間變得很小了,人們大致只看離自己門口“一尺”遠的地方,連“一米”之外的地方,似乎都不愿去看了。
這種變化導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代溝在日漸拉大,親戚逐漸疏于往來,鄰里間也慢慢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些在過去不費吹灰之力就可解決的鄰里糾紛,現在除了用金錢解決外,似乎其他方式都不靈了。
另外,單一家庭式的生產,淘汰掉了勞動力欠缺的家庭及老弱病殘群體,由此不僅讓弱者更弱,還使其遭人白眼,而弱者相扶、鄰里互助的社會契約逐漸失效,核心家庭觀念和原子化家庭模式逐年得到強化。同時,勞動力雇傭市場也在初步形成,而老弱病殘是被排斥在這個市場門外的。隨著勞動力與貨幣之間的相互轉化,老人在失去生產能力和為子女看孩子、做飯等最后一點勞動能力以后,無法在“市場”的鏈條中創造效益,就成了市場經濟下的“廢品”或“剩余物”。
新含義
西河村所面臨的雙重危機,在當下農村中,是有共通性的。那么,面對“西河村”,該怎么辦?
只要“西河村”不會自然消失,那肯定需要“重建”。所以我們又說到了一個很老的話題:新農村建設。但這個話題,在現在應該具有新的含義和所指。
新的含義是:應該更注重環境保護、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
人與萬物同處一個地球。首先需要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也就是人與大地的關系。農民承擔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要維護大自然健康的生物鏈。然而,農民為什么承擔以及如何承擔,又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和必須重視的問題,需要在城鄉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討論并解決,而不再是以犧牲農村來發展城市的方式和代價來處理。簡單地說,并不只是農民必須承擔,而是整個社會必須創造一個農民可以承擔的條件。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如果人人都只關心自己的生存而不顧及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甚至危害,不關心公共領域的問題,將會面臨巨大的集體性的生存危機。
既然如此,建設健康的新農村,就應內含著建設健康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健康的生命、健康的心靈、健康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社會關系等,是構成健康的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
那么,這就需要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用力。保護自然環境,要依靠綠色農業,農民生產綠色食品;保護社會環境,要依靠生態文明。
奉行和恪守綠色農業,人們在生產過程中體驗和理解大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界的生態鏈。其實,農業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是人與生命在打交道。有這樣一個認知,才會尊重他人和異類,才能正確地理解競爭,不無故充滿敵意,才會主動努力并懷有基本善意地去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由此具備走向生態文明的基礎。
這種意識,既體現在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上,又應包括在法律意識內。這是一種超越傳統農業社會中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的農業文明的文明,也是一種超越現代農業社會里在資本大廈上建立的工業文明的文明,是一種面對兩種環境危機時主動尋求自救的、建立在捍衛自然法則和維護社會契約之上的、視人類和它者為生命共同體的新的文明訴求。
新思路
在建構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文化的力量至關重要。雷蒙·威廉斯認為,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因此,只有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比如減少生產和食用反季節的蔬菜和水果并對其外表不再過分重視,改變過量攝取各種肉類和高蛋白的飲食方式,放棄穿皮草的奢侈行為和對衣服過度喜新厭舊的穿著趣味,摒棄使用各種“一次性”用品的習慣,等等,才能為綠色農業和生態文明提供物質基礎和意識范式,使一定區域內有限的自然資源不再因奢侈浪費等人為因素和維持少數人的高能耗、高消費的生活方式而過度緊張,不繼續加大人們的生存競爭并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惡化。同時,日常生活要賦予人們“個體”、“金錢”等因素以外的意義系統,比如重視人與自然的親近,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良好關系的重要性等。
這就是新生活。而新生活,與新文化共生。
但現在,農村的經濟系統,甚至生活系統,對城市都已具有高度的依附性,正如“鳳凰男”們依附于城市一樣,在農村建設新生活的難度是相當大的。我們需要的,是把農村這個廣闊的地域,放到整個中國的社會和文化建設的層面來思考,在一種平等化和均衡的考慮中,去解決諸如上海女鳳凰男的城鄉沖突,以及農村的各種問題。
作者簡介:朱善杰,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風窗》2016年0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