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無意間看見在我國享有盛名的中華牌香煙在國外的煙盒上印制爛肺、爛口、骷髏、停尸房等“重口味”警示圖標。而為什么我國的煙草包裝卻精美無比?有寧要漂亮的煙盒,不要公民的健康之嫌。
眾所周知,煙草產品本非我國原產,而是遲至明清時期才傳入我國的舶來品。我國香煙不在煙盒上印制警示圖標,顯然并非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那么它究竟“不符合”什么呢?背后的答案真相,顯然一點兒也不神秘,無非還是它并不符合與煙草消費相關的巨額政府稅收利益。如數據顯示,盡管2015年我國煙草銷量稍有減少,同比下降2.36%,但相應煙草稅收和財政貢獻,卻依然快速增長。如2015年煙草行業上繳財政總額10950億元,同比增長20.2%。而同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217億元,同口徑增長僅為5.8%。這意味著,2015年煙草行業對于財政貢獻的增長,遠超整個政府財政的增速,政府財政的煙草依賴、“煙癮”事實上進一步加深了。
囿于巨額煙草稅收,基于自身利益,煙草部門無意采取像在煙盒上設置警示圖標這樣更嚴厲有效的控煙措施,當然并非完全不可理解。問題是,目前我國煙草管理部門不僅是煙草的生產經營者,也是肩負控煙使命、代表廣大社會利益的公共管理者,豈能只維護部門利益,而不顧廣泛社會公共利益。
從整個社會長遠根本利益角度,較之煙草帶來的潛在健康危害,眼前一時的煙草稅收利益看似巨大,最終必然是得不償失的。這誠如此前原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的,“煙草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對稅收所謂的貢獻,在經濟上是得不償失的。更何況吸煙造成了患者、家庭、社會的巨大的傷害,這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