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行業有個詞語是大家一直探討并想實現的——技物結合。有人說農業技術必須要附著在相關產品上,才能實現技術的價值。但表面是技物結合,看似公平合理,實則是專業技術被某些產品綁架,并不能把技術、知識、文化等個人擁有的東西客觀傳播或造福社會。
比如說,農業部投入巨資要培養一批年輕的新型職業農民,對他們的培訓能不能不和某些利益組織掛鉤,讓這些新型職業農民明白真正的技術是什么,或者學會如何選購合適的農資產品。
緣起:如何減少農民投入
國家重視農業生產,土地流轉后的規模化生產,新型農民更加注重種植成本的核算。大家可以預見的是,土地的租賃費用不斷增長,工人費用不斷增長,如果農產品價格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如何減少農業投入品的投資,將是從土地中獲得更多收益的有效途徑。
矛盾:技術和利益掛鉤
農業技術、農業知識看似無形,但是科學的客觀知識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不信我們走到農民中間問問,絕大多數的農民都會說,種地要講科學,光靠經驗是不行的。技術、知識本就應該是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可是現在越來越多人嘴上明白“免費的午餐”,眼里看到只想“免費的午餐”。再這樣持續下去,農業知識、農業技術都被產品利益化了,對某些技術的傳播雖是好事,但是對于要算一分錢賬的農民來講就不是好事了。
我們在用人時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德才兼備”,有德無才,其才可用;有才無德,其才難用。如果我們還不能意識到技術作為產品的附屬品存在弊端,就好比我們在使用一批有才無德之人。他們會為了個人利益,用才忽悠農民,忽悠農業。
發展:農技不是附屬品
重視技術,重視人才,更應該重視科學、客觀的技術,技物結合在特定情況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但是長期看,有待改革,有待還農業技術本來的價值,它絕不是附屬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中國農資傳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