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古色古香的村落,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氛圍,掩映在大都市的繁華、喧囂和浮躁的余聲里,以獨有的魅力堅守著自有的風采。然而,歷史總是不管變化的,或許,我們應當在過去與現在和未來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銜接點。
知道三甲鄉這個名字,是緣于19年前的那起震驚全球的新聞事件,知道它的古村落卻是得益于近年來的網絡信息。昨天抱著好奇心來此一探究竟,算是有了初步的認識。
三甲鄉,位于漣源市城區西南方向約4公里處,方圓約10公里,四面青山環繞,一雙寶塔屹立在南北兩端的山頂上,中間是一個遍布小山包的盆地。清澈的墨溪水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古村落群便位于此處。
有趣的是,古村落業主全部姓梁。始建于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目前,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古民居還有50多座,大多建于晚清時期,最早的建于清初,有400多年的歷史。三甲古民居的各個庭院,都以槽門、正廳為主軸線,兩邊對稱布局,結構嚴謹。每個庭院一般都以兩進兩橫三天井為主,也有三進兩橫四天井或一進兩橫的,都有槽門、廳堂、雜屋、圍墻。每個庭院全都是磚木結構,青磚小瓦馬頭墻,彩繪雕刻石門框,獨具風格,自成體系,極具有觀賞性。
三甲古村落中每戶民居的槽門都有個名稱,并配有門聯,有少數民居槽門里面的廳堂也有名稱和門聯。三甲古民居取了名字的差不多有近100處,如“世業堂”、“敏慎堂”、“光迪堂”、“竹松園”、“澹園”、“宜園”、“一德莊”、“獎嘉山莊”、“亦廬”、“居安草廬”、“隨安第”、“農桑村”、“存城里”、“懷古住”、“于時處”、“德鄰居”等。這些名目繁多的堂屋名顯示出屋主人的文化素養和人生品味。
這些古民居的屋名大多都是遵照儒家學說來取名的,如“敏慎堂”出自《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字園”,取名來自“清、慎、勤”三個字。堂屋門聯有“忠厚乃吾家舊德,詩書為后輩生涯”、“傳家無異寶,曰清曰慎曰勤;守業有先規,惟商惟耕惟讀”、“創業維艱,念祖輩幾經戮力;守成不易,愿兒孫切勿奢華”等。這些堂聯反映了三甲人的傳統觀念和對后人的殷切期望。
這些屋名和楹聯,大都出自書法名家之手,其中有清代榜眼、翰林、進士、舉人、秀才的手筆,也有民國元勛和新中國中央文史館館員的墨跡。一般都是行楷書,也有隸書魏體,流派紛呈,美不勝收,宛如一座書法殿堂。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參觀了最負盛名的要數“世業堂”和“敏慎堂”。
“世業堂”位于三甲鄉龍門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規模宏大,雕飾精美,是三甲古民居中工藝水平最高的建筑物。“世業堂”屋主一家二代舉人,四代為官,家世殷富顯赫,至今高懸于正堂墻上的“世業堂”金字牌匾可為印證。“世業堂”不僅整個房屋建筑保存完整,就連房屋內部的雕刻彩繪也基本完好。堂屋大門的兩側各有兩個木制窗格,窗格下方是木浮雕花板,每塊花板上精細雕刻著神態各異的庭院風景或人物故事。那雕刻精美的神龕,黑底金字的“世業堂”匾額、對聯,依然懸掛在神龕上面和兩邊的楹柱上,“進士”匾也掛在堂屋里。主人中舉時豎立的石圍桿也驕傲的站在槽門口。室內的茶幾、太師椅、雕花床等高檔家具還在。更令人驚訝的是,一些古老的生活用具和整套農具都保存著,還有很難見的農村編織草鞋的工具。
“敏慎堂”位于三甲鄉玉屏村境內,始建于道光初年,由清朝湘軍提督蕭慶衍親家、太學生、候選同知梁情田主修。主建筑7棟,兩進兩橫一過廳五天井,高大宏偉,結構精致。建筑面積達4200多平方米,整體風格古樸典雅、雄渾大方。“敏慎堂”大廳深處掛著梁情田親筆所書“敏慎堂”的牌匾,“敏慎堂”三個字,雖已日久年深,但依舊遒勁有力,鐵骨錚錚,不減當時鋒芒。據記載,曾國藩曾來到“敏慎堂”,招募湘軍,并為“敏慎堂”寫了一幅廳聯“敏以求之;慎其獨也”。
稍微遺憾的是,這里古村落目前沒有任何保護,處于極度原汁狀態。
當我看到那些布滿青苔的院落時,當我在那些蒙著塵垢的牌匾前駐足時,當我的雙腳在斷垣殘壁間穿行時,心情是十分復雜的,我一方面驚嘆三甲文化底蘊的厚重,另一方面又感慨滄海桑田的無奈。那一刻,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句“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詩,三甲梁氏一族曾經在800年的那段時空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在這里走出了為數眾多的文官武將和社會精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記憶,除了研究的學者,還能有多少人能記住這些名字呢?他們尚且如此,每一個普通的常人更難超越這個規律,今天所有的追逐,他日便是浮云一片,但月亮依舊會懸掛在每一個星空。
我想到了“滄海桑田”那句盡人知曉的成語。三甲鄉當年是壯觀的,在這塊方圓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梁氏家族用自己的智慧向世人展示看自己的強盛,雙塔屹立南北,墨溪橫貫東西,中間是一個筑有東西南北四門,分布數十座庭院的大屋場,形成湘中地區少見的氣勢恢弘的村落。但時光已經把它們浸蝕得面目全非,這其中既有大自然的神工,也有朝代更替的張力。歷史的長河或許就是這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在悄悄地改變一切,在規律面前,任何個人的力量都是那樣的蒼白!
我也想到了林則徐“兒孫若象我,存錢做什么;兒孫不象我,存錢做什么”的家訓。梁氏家族曾經依靠自己的努力創造了許多奇跡,他們的后代或許也有人正在創造新的奇跡,但他們沒有固守那片小天地,而是走向了更廣闊的空間,這或許才是人類不斷進步真正源動力。
三甲古村的昔日已經成為或間淡出記憶,這或許也是規律所在。我們不應該忘記歷史,但更不應該沉緬在逝去的歲月,勇敢地活在當下,面對未來,才是積極的人生選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我的文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