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針對“有些地方已經達到了“摘帽”標準,卻遲遲不想摘帽”時表示,對這一類也是要堅持標準,核心不管是縣、村、戶要堅守標準,到了標準就應該脫貧,沒有到標準不能硬脫貧。(人民網 3月7日)
為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國家為扶貧開發注入了很大精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政策資金很到位,尤其是國家級貧困縣。但近年來各種關于貧困縣的戲劇性故事被曝出,比如安徽望江縣大肆興建占地超8個白宮的豪華辦公樓,有的貧困縣同時又是全國百強縣,尤其是2012年1月湖南新邵縣政府掛出宣傳牌,熱烈祝賀其入選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按理說,戴上貧困縣的帽子不是拿獎狀,不是光榮的事,但邪門的事,似乎戴上貧困縣的帽子已被一些地方政府視為一種榮譽光環。
不可否認,一些貧困縣確實存在財政困難、發展乏力的問題,這頂“帽子”對于爭取相關政策和資金扶持,幫助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發展確有益處。但有些地方已經達到了“摘帽”標準,卻遲遲不想摘帽”,死活要戴著這頂貧困縣的帽子,圖的事啥呢?
筆者認為,這背后是利益驅動在作怪。頭頂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這意味著眾多資源優惠分配,意味著國家大量資金、政策的扶持。正是這“貧困縣”背后巨大的蛋糕誘惑,一些地方千方百計地爭取“貧困帽”,甚至把爭取到“貧困帽”作為重要的政績,即便是達到了脫貧標準,依然千方百計要保住這頂“貧困帽”,以便繼續享受政策扶持與優惠。
可要知道,扶貧資源畢竟有限,每一筆錢必須用到刀刃上。如果達到了脫貧不愿摘貧困帽,繼續占有本不該享有的扶貧資源,這意味本該扶貧的地方得不到應有的扶貧,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全國各地的平衡發展。
貧困縣不愿摘帽的意圖很明顯,想繼續享受各種扶貧政策,從小處來說,這是一種自私行為,從大處來講,這是變相的采用不正當手段騙取國家財政撥款、或者補貼的,是違紀違法行為,應該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事實上,鮮有該摘“貧困帽”不摘的地方相關責任人受到處罰。
如何才能遏制一些地方政府帶著“貧困縣”帽子卻不愿摘下這種怪相,確保把每一分錢真正用到扶貧上?關鍵在采取改革貧困縣的考核機制、建設扶貧縣的約束機制、逐步建立貧困縣的退出機制三項措施來控制此類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國同步奔小康,只有這樣才能治理貧困縣不愿摘帽的詬病。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陽市畜牧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