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演進和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發展要素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打破了原有的資源分配格局,形成新的供需關系,使得大部分縣域原有的產業體系、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不再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同時,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的互聯網建設正在高速發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其與各產業的滲透與融合己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
基于“互聯網+”的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人力資本積累、技術改進和效率提高,這是從粗放增長轉變為集約增長的路徑依賴。互聯網的發展對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和較強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產業經濟發展的角度,當前以互聯網技術為主要技術特征的高新技術的應用是省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縣域應該根據現有的資源優勢、產業發展特色以及在經濟地域分工中的比較優勢,積極建立和加強以“互聯網+”為載體和基礎的產業發展方式,從而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提升與發展。
1.進一步加強整個縣域的信息化建設,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當前,隨著外生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建設己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影響深遠的基礎條件之一。互聯網因素己經成為技術進步因素中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它的應用和發展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力。縣域經濟單元應以國家經濟政策為導向和新型城鎮化為契機,全力開展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全縣域信息化建設,成立專門的信息化建設機構,全面負責全縣域的網絡信息化建設工作,全面規劃縣域內網絡建設框架、發展方針、政策、法規和網站基站設置,創新網絡管理體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變革,使網絡建設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注重將互聯網向廣大縣域的農村推廣。
2.實施“互聯網+能源產業”,推進新型能源業的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新能源的開發使世界的能源版圖發生了深刻變化。以風能、光能、生物能等為主導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非常規化能源—頁巖氣逐漸取代傳統能源是大勢所趨。因此,一方面,縣域必須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產自動化技術和現代管理知識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在一起,提升傳統能源產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水平,促進傳統能源產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傳統能源產業的專業化管理網絡,實現對傳統能源產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中的遠程實時監測功能,以互聯網技術提高傳統能源的生產和轉化效率。另一方面,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支持能源企業開發新型能源的生產、營銷、管理的網絡化應用系統,促進新型能源生產的調度與監控系統建設,提升新型能源產業的生產效能。通過對能源產業實施“互聯網+”的支持推動,延伸能源產業的產業鏈條,進一步推進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能源產業的創新驅動發展。
3.實施“互聯網+農業”,形成全新的農業發展網絡,推進農業產業化和鏈條化,推動農業資源對外新發展。我國農業地域在國土總面積中所占比重大。自然環境的多樣性造就了我國差異化的農業資源享賦,最終形成了豐富的獨具特色的農產品資源類型。由于農產品資源受區域自然環境、交通運輸、農業科技等多方面影響,以至于農業面臨不同程度的發展局限。為了有效推進農業產業化和鏈條化發展,必須堅持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作為“三農”工作的發展目標。首先,縣域應積極建立以面向“三農”為服務對象的信息與技術的網絡咨詢與服務平臺。該平臺應整合和涵蓋當地涉農的各類信息,而且須具備農業發展中的科技資源信息網絡和為農產品市場化服務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絡等特色服務網絡體系;同時,開發和建設網絡的多種接口,使網絡具備向上擴張功能和向下延伸功能。在農產品資源的網絡建設中,重點要開發的是所在縣域的特色農產品科技資源、生產資料、安全監控與預警等大型服務網絡。在各類農產品企業中,有選擇性地支持和建設一批農畜產品資源引領和示范企業、種養大戶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網絡化應用系統,實現農產品資源的網上瀏覽、產品預定和產品下單等等網絡應用,如北方縣域的日光大棚下農作物的網絡應用系統、山東壽光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網絡系統建設以及養殖基地等網絡產銷系統建設等等。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生態型觀光農業,將農業發展與區域旅游相結合,建設生態觀光旅游產品市場化網絡。
4.實施“互聯網+新型材料工業”,增強對有優勢、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當前縣域經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時機。大部分縣域都把科技含量高、質量好的節能、環保材料為主的新型材料工業作為發展的主流工業,因此提高新型材料工業的批量化生產和管理的網絡化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全面提升新興材料工業化生產水平,特別是利用網絡技術,融合其他信息技術整合和改造新型材料生產的整個工藝流程,促進新型材料工業園區的規模擴張和集聚集約化發展與經營。如新型材料示范園環保信息化建設,環保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一體化網絡建設,以及相關新材料企業的網絡化生產改造,不斷提升新型材料工業的產能,提高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5.實施“互聯網+區域旅游、文化發展”戰略,推進縣域的生態化發展上層次。舊常態下人們往往把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副產品。“新常態”首先要在發展的理念上有重大變化,要把綠水青山當作發展的重要內容,綠水青山就是產品、就是發展。同時,應結合生態經濟區建設,保持縣域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從全國范圍來看,縣域發展經濟都不同程度地付出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慘痛代價,因此縣域必須從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角度入手,著力改善環境質量;抓好產業支撐,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加大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力度。通過發展生態經濟,使全縣域生態環境實現大的改觀,生態效益逐步顯現。在此基礎上,實施“互聯網+”的區域旅游、文化發展戰略。這對于擁有優秀旅游和文化資源的縣域來說意義十分重大。
我國不同地域擁有各自的旅游、文化資源和現代服務業,縣域行政單元要大力推進互聯網與所在區域的旅游和文化資源的融合,特別是要依托政府的公益性網站,針對縣域內的歷史文化、旅游景點進行全面整合,建設和開發旅游服務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建成后的網絡應整合縣域內全部旅游和文化資源,形成覆蓋全縣域的旅游業、文化業、現代服務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農業、保險業等多個行業、多個層面的旅游資源營銷網絡。通過營銷網絡建設,進一步增強縣域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營造旅游產業名片。
6.實施“互聯網+城市公共產品”建設,加快和提升縣域的城市管理水平。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效應,因此增加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產品方面的投資將會起到1+1>2的功效。縣域經濟的增長離不開對城市公共產品服務方面的投入,因此應該積極增加縣域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特別是增加工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如支持棚戶區改造,加強對縣域主要交通系統、全縣域地下管網(供水網絡、供暖網絡、供電網絡、供氣網絡以及通訊網絡)的建設與改造等等。重點推進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技術支持的地下管網管理系統的網絡化建設,形成覆蓋全縣域和主要鄉鎮的地下管網系統,實現地下管網的網絡化管理,提升地下管網的運營效率。在政府現行網站基礎上,打造覆蓋全縣域的交通網絡管理和服務網絡,實現交通系統的全縣域網絡覆蓋和管理,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交通運營支持。
“互聯網+”是一種經濟形態,也是一種社會形態。在“互聯網+”的社會形態下,縣域經濟發展的每個要素都是網絡中流動的元素。縣域的網絡化管理、“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游”和農村電子商務等等新常態、新業態將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主方向。只有主動融入“互聯網+”模式,縣域經濟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三片葉 2017-06-0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