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皖南千年西溪南古鎮積極引導發展電子商務,幫助當地村民農戶銷售徽州土月餅、麻酥糖、徽州糕餅等徽州土特產。現代“互聯網+舌尖上的徽州”讓傳統的古徽州味道譽滿天下。圖為老手藝人們正忙活著手工制作傳統徽州土月餅。
江蘇
精準智能為農業增添新動力
順應“互聯網+”新趨勢,江蘇省近年來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改造農業,加快推進“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
突出物聯網技術應用,積極發展精準智能農業。江蘇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尤為迫切。近年來,江蘇省把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作為農業轉方式的重要手段,推動農業生產向精準化、標準化、智能化發展。強化關鍵技術攻關,組織高校院所和企業聯合成立農業物聯網技術創新團隊,建立農業物聯網科研及創新基地,無錫成功創建全國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區,中國農業大學在宜興市成立農業物聯網研究中心。突出應用模式創新,圍繞智能溫室生產、畜禽水產智能化養殖、節水灌溉等方面,引進消化、集成創新農業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模式,全省已建成52家智能農業示范基地。健全技術推廣機制,將農業物聯網技術納入全省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推行“首席專家+創新團隊+推廣單位+示范戶”模式,不斷提高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力。
突出農民創業增收,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在江蘇省總結推廣宿遷市農村電子商務“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引領特色產業發展和農產品銷售,促進農民創業增收。注重電子商務與特色產業的嫁接,充分發揮“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等特色產業優勢。南京鹽水鴨、陽澄湖大閘蟹、沭陽花木等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蔚然成風,先后涌現出以沭陽顏集、睢寧沙集為代表的一批全國聞名的農村電商集聚區,2015年全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額達到220億元。
突出農業管理服務,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著力構建“上下貫通、高效便捷、全面覆蓋”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創建部省級試點縣16個,建成“益農信息社”1590個,開展公益便民服務、培訓體驗服務、電商服務等160多萬次。
海南石山
互聯網小鎮引領農民火速“觸網”
海南省石山鎮于2015年5月在全國率先創建了“互聯網農業小鎮”。一年多來,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以鎮為中心,以鎮帶村,村鎮聯動,引領農民火速“觸網”,通過“鏈鎖反應”倒逼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示范帶動了全省10個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建設。
全面推進光纖入戶基礎設施,讓農民搭上“互聯網快車”。2015年,投入4329萬元用于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基站115個,覆蓋全鎮12個村委會,部分村莊實現了免費WIFI覆蓋,將互聯網引入農民生產生活。
創新管理模式,抓好體系建設。探索建設“1+2+N”的互聯網農業小鎮管理新模式。“1”是指搭建一個互聯網農業綜合運行平臺,構成了整個互聯網農業小鎮的運行體系。“2”是指運營管控中心和大數據中心兩個中心,構成了對整個互聯網農業小鎮的管控和服務。“N”是指參與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的若干單位和農戶,構成了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
運用互聯網思維,夯實產業支撐。以特色產業為核心,依托物聯網技術和電商,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營銷模式。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10個物聯網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目前已建設石斛、壅羊、荔枝等3個產業園區。運用互聯網思維,按照電子商務標準包裝、打造了24個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名特優產品。同海南拍拍看等企業合作,開發了農副產品防偽標識系統、溯源管理系統。
搭建創業創新平臺,實現創業夢想。創建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青年創業中心、火山口眾創咖啡廳、互聯網民宿等一批創業創新平臺,助力農民創業者實現創業夢想,目前吸引返鄉創業大學生達到100多名。
浙江麗水
破解“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浙江省麗水市“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典型的山區市、生態市、農業市。近年來,麗水市把信息進村入戶作為“互聯網+”行動在農村的示范性工程來抓,全面推進互聯網與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度融合。
以益農信息社建設為載體,全面推進信息服務進村入戶,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麗水市遂昌縣作為全國第一批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自2014年起全面開展試點工作。麗水市探索出了“政府+服務商+運營商”三位一體的可持續運營模式,為農民提供家門口的電子商務、公益服務、便民服務和培訓體驗服務,實現了“進一扇門、辦百樣事”。
以特色模式為引領,全面推進電子商務進村入戶,破解農產品流通“最初一公里”。一是遂昌模式。通過趕街公司+村級電商服務站,借助淘寶等平臺,把農產品變成農商品,賣向全國各地。目前,麗水已在全國13個省、35個縣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4000個;有1000多種農產品實現上網銷售,平均溢價15%。二是“麗水山耕”模式。2014年9月,麗水針對農產品品牌多而雜的實際,以政府背書的形式,發布了浙江省第一個、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依托農業大數據,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統一追溯,讓好產品能夠賣出好價錢,把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地商品。截至目前,麗水全市已有155家農業主體加入“麗水山耕”,已在杭州、上海等地設立銷售網點125個,推出“麗水山耕”農產品140個,背書農產品銷售總額達到15億元,平均溢價33%,使麗水市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一大批名不見經傳的“山貨”走出了“山門”,變成了“土豪金”。
甘肅隴南
讓精準扶貧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互聯網+”給地處西部偏遠貧困地區、大山深處的隴南帶來了巨大影響和深刻變革。
過去,隴南開展扶貧工作僅限于傳統套路。現在,依托全國首個電商扶貧試點市的金字招牌,隴南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大數據管理系統,堅持“1333電子商務總體發展思路”,鼓勵鄉鎮干部、大學生村官幫助引導貧困群眾開網店、開微店,探索出了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多店帶多村等扶貧機制,獲得了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頒發的“2015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
過去,宣傳推介隴南很艱難,在省級以上主流媒體鮮有聲音。現在,隴南運用由2690個政務微博、561個政務微信、193家政務網站和眾多個人微博、微信組成的“微媒矩陣”,叫賣隴南油橄欖、成縣核桃、武都崖蜜、文縣紋黨、宕昌藥膳、禮縣蘋果、康縣木耳等農產品,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特別是隴南發布在今年微博指數政務宣傳類榜單中排名全國第五。
回顧近三年的實踐,隴南始終堅持“政府推動、先托后扶再監管,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生活力,百姓創業、廣泛動員齊參與,協會服務、三商聯動一盤棋,微媒營銷、綠色產品廣宣傳”的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政府在發展初期像托管嬰兒一樣呵護關愛,中期像對待小學生一樣幫教培養,后期像對待成人一樣嚴格要求,走出了不同于東部發達地區的農產品電商之路。
遼寧
聚集信息資源支撐“三農”發展
近年來,遼寧省搶抓國家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的機遇,創新市場運行機制,努力把信息進村入戶打造成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先行示范工程。
堅持政府引導,提供組織保障。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擔任組長的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部署。制定了遼寧全省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指南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方案,指導各地區開展工作。
加強試點示范,實施整體推進。遼寧省確立了先期試點、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2015年3月,在阜新市啟動整市推進試點。到目前,阜新全市共建成益農信息社526個,行政村覆蓋率達84%。
組建推進聯盟,集聚信息資源。依托現有各類“三農”服務網絡體系,加強信息進村入戶基礎資源信息和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由遼寧省農委牽頭,聯合省銀聯、農行、供銷、郵政及三大電信運營商,組建了“信息進村入戶推進聯盟”。
發揮市場作用,培育運營主體。遼寧省實行了“培育一個運營主體,建設萬家益農信息社”的推進模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