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回來不少,很想在家門口賺錢,但最大問題就是沒技術、沒平臺。于是,村里引進興春和生態循環產業園區,幫大家找路子多賺錢。
沒成想,拒絕,這成了很多人的反應。村里有個老孫,村干部一上門就被他攆出去:“讓我撇下地,搞什么一地生四金。我是莊稼人,不種地還干啥?”
所謂一地生四金是:土地流轉掙租金、園區打工掙薪金、年底分工掙股金、資產收益入貸款。
后來,一次次做工作,老孫終于同意,現在他和老婆在園區打工,倆人一天170元,加上年底分紅等一年收入四五萬元,家里流轉的4畝地,一年4600元。
有了錢,大家觀念慢慢跟上了,但技能不行還是令人擔心。村里打算明年開春搞培訓。
——人民日報記者,現掛職河北灤平路南營村第一書記 楊遠帆
對傳統農民而言,農業收入是家庭經營性收入的主體。就像老孫原來以為的,種好地才行。然而,當前部分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價格走低、效益下滑。意見強調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具體說,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確保“三農”投入力度不減弱,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推進農業補貼政策轉型。完善農業結構調整政策,改革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
此外,還得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政策。要完善財稅、信貸、保險支持等政策,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同時,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障體系。探索財政撬動金融支農新模式,綜合運用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加快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健全政銀擔保合作機制。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能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不過,從2015年起,工資性收入在我國農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已經超過家庭經營收入,成為目前支撐農民收入增長最大亮點。
近兩年農民工就業不穩定性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速放緩,增加工資性收入成為促農增收的重要抓手。對此,意見提出,促進就業、支持創業、健全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首先,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制度。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實現同工同酬和城鄉居民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
其次,支持農民創業創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支持返鄉創業園、返鄉創業孵化園(基地)、信息服務平臺、實訓基地和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建設。
此外,鼓勵和規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引導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并加強監管和風險防范。同時,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創辦或入股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合作社入股或興辦龍頭企業,鼓勵大型糧油加工企業與種糧農戶以供應鏈融資等方式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