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素有“九州糧倉”的美譽。去年,我省水稻種植面積6128.3萬畝,產量2602.5萬噸,連續44年保持著全國第一。但也是在去年的“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上,評選出來的“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共品牌”湖南卻榜上無名。
目前,我省優質稻種植面積700多萬畝,占全省水稻種植總面積的11.4%,優質的產品才能樹立優質的品牌,怎么不多種優質稻,多生產可口的優質大米呢?我們的編導帶著這個疑問來到了田間地頭。
在寧鄉道林鎮,陶廣良是當地的種糧大戶,承包了200多畝良田。今年,陶廣良在四五十個水稻品種里,還是選擇了“魚鱗稻”種子。這個種子他種了三年,產量高,抗性好。但魚鱗稻,米質一般,是國家三級米,但為何不選米質好的稻種呢?陶廣良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魚鱗稻”畝產有1200斤以上,而中晚秈稻國家最低收購價為每百斤136元,陶廣良每畝就有1600多元的收入;而優質稻產量一般在800到900斤,市場上的價格,每百斤也只比國家最低收購價多8元左右,折算下來,每畝最多只有1300元。
種高檔優質稻,對陶廣良來說,“劃不來”。陶廣良其實是湖南很多種糧戶的縮影。種糧戶不種,優質米就少。這種現狀,對于米業公司來說更是一種困擾。沒有優質米,米業公司的品牌也難以打響。
如何才能提升第一口糧的供給品質?改變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糧食產業現狀。敬請關注《經視觀察》,看專家的好建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視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