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李暉:社會化小農:制度分解與邏輯演繹

[ 作者:李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26 錄入:王惠敏 ]

——基于湖南新村養雞維度

摘要:繼馬克思的"剝削小農",恰亞諾夫的"生存小農",黃宗智的"商品小農",舒爾茨的"競爭小農"后,徐勇教授提出了"社會化小農"的理論框架。①通過對湖南新村農戶養雞情況的調查,分析農村社會化水平的提高對農戶養雞行為選擇產生的影響,描述影響帶來的變化及變化背后的原因,揭示社會化對農戶家庭生產、生活的影響及農戶對市場化、社會化的適應與互動,探討社會化小農進程中的制度分解與邏輯演繹。

關鍵詞:社會化小農;新村養雞;制度分解;邏輯演繹

一、引言

“三農”問題歷來是學界關注的焦點,為了探討如何化解“三農”問題,不少學者更是窮盡心血,畢生為之奮斗,他們的理論、觀點曾為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現象找到過合理的注腳。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構建在建國或改革前的經典理論對當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詮釋已力不從心,必須要有新的理論和觀點對當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繼馬克思的“剝削小農”,恰亞諾夫的“生存小農”,黃宗智的“商品小農”,舒爾茨的“競爭小農”后②,徐勇教授在依托當前農村經濟社會大背景下提出的“社會化小農”理論框架,為解釋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化、社會化對農戶家庭生產、生活的影響及農戶對市場化、社會化的適應與推動作出了合理安排,為對日前農戶的生存狀態和行為動機分析找到了較好的理論支撐。

本調查“小農養雞的選擇與社會化”擬以徐勇教授的“社會化小農”理論為指導,通過對臨湘市壁山鄉新明村(下簡稱新村)農戶養雞行為選擇來分析其與社會化的關系,即農村社會化水平的提高對農戶養雞行為選擇產生的影響,描述影響帶來的變化及變化背后的原因。同時,新村農戶養雞行為選擇對農村社會化水平提高的反應在調查中得到一定了的關注,目的是為了分析兩者之間的互動。在調查方法的選取上,筆者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原因是,于農戶而言,養雞雖是農戶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其經濟貢獻率遠不及養豬的一次性返回,能解決孩子教育、看病就醫等農戶較大的實際困難;其飼養穩定性也不及養牛,能在幾年或更長的時間保持數量不變。于是,經濟貢獻率不高導致因作用不大在農戶心目中飼養數量上的模糊,穩定性不夠給統計具體飼養數量也帶來了較大困難,尤其是對幾年前甚至更遠時間的數據,農戶只能給出印象數字。然對農戶養雞行為選擇的討論,須隨著農村社會化水平的提高對新村改革開放前(主要指集體經濟時期)、改革開放嘗試期、改革開放后的農戶養雞情況作出較為詳細的調查,而這些資料的來源也只能基于農戶的回憶。因此,在調查中,問卷的量化調查固然重要,訪談更是必不可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把握農戶養雞的變化規律。根據訪談調查,新村除毛嶺外其他幾組因當地鐵山水庫的修建均有不同程度上的農戶搬遷,本調查又擬通過身份社會化的調查來分析農戶養雞行為的選擇,為了避免隨機帶來的偶然性,做到問卷資料和訪談資料的有機結合,故訪談面從范圍選擇較為集中,主要在新村毛嶺組中進行,調查報告中的數據也主要來源于此。

二、新村簡介

經過分析,帶著問題,筆者于2006年8月來到了新村,就農戶養雞問題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側重于不同時期下新村農戶養雞的行為選擇、雞的出路、雞的來源、雞及蛋的用途、新村人口的流動情況、家庭規模,經濟狀況、家庭生活產品的多元化等方面。將調查村莊定在新村,既緣于于筆者而言是一個熟悉的村莊-筆者的故鄉,又因為其曾經的“雞鳴犬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造成的活脫脫一中國傳統村莊,有著較強的代表性。于此而言,通過對新村農戶養雞行為選擇的研究來探究中國村莊小農養雞行為選擇從樣本選取的角度來講再為合適不過。

    新村隸屬臨湘市壁山鄉。臨湘市位于湖南省北端,素有“湘北”門戶之稱。臨湘市東北角遠端為壁山鄉,位置偏僻,距離縣城約60來公里,是臨湘市境內二大貧困鄉鎮之一,在臨湘曾被定位為革命老區來發展。從地理位置來看,壁山鄉東端與湖北省通城縣北港鎮相鄰,南面與占橋鎮相接,西部與賀販鎮相靠,北邊與文白鄉相依。

星明村位于壁山鄉西南邊,地勢崎嶇,以山地為主,全村共有7個村小組,2003年前交通十分不便,后因鄉內鐵山水庫的修建造成原鄉村公路被淹才得以新修水泥路一條,原鄉村公路僅途徑新村3個村小組,現經6個村小組,毛嶺、雪埂、劉家3組為受惠組。2005年全村人口1283人,村占地面積3750來畝,其中山林1200來畝,旱地1750來畝,水田420來畝③。從占地面積來看,全村山林、旱地較多,水田較少,這就使得傳統上的村民只能靠山掙錢,靠地吃飯,植皮一度惡化,在別處作為口糧主要來源地的水田在這里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有益補充,農民手中的臨時貨幣——除口糧外多余的稻谷,在新村農民心目中那是極其陌生的概念,出售稻谷換取貨幣基本不曾有過,曾一度農戶家庭經濟狀況十分緊張。

三、描述現象軌跡,揭示養雞變化

在對新村的農戶養雞調查中,問卷主要側重于近年數量的描述,訪談則側重于新村養雞歷史的梳理,訪談的對象一般選取年齡為50—60歲左右有著豐富生活經驗的農戶戶主。根據訪談資料呈現出的歷史脈絡,筆者將新村農戶養雞行為選擇置于集體經濟、聯產承包前后、改革開放、當前四個階段予以分析,從歷史縱向演進的進程探究農戶養雞選擇隨著農村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變化的規律。為了更細致而準確地闡述問題,筆者將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的農戶養雞行為中的重要點進行現象描述,以期從這些現象軌跡中揭示新村農戶養雞行為選擇的變化。這些點分別為:數量(養雞戶數、雞的數量、戶均數量、人均數量、公雞數量),產權、來源、喂養方式、食物、出路、用途,目的是通過這些點內在的邏輯聯系將農戶養雞的整體過程還原出來,以尋求到養雞背后社會化進程的一般規律。

1、數量:整體的倒U結構

將養雞數量置于四個階段后經過訪談發現,在集體經濟時期,一切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用戶主忠云的話講是“除去吃飯的碗,睡覺的床,其余都是公家的”。此時,從公元前5300——前4300年已被馴化并進行飼養與農戶生息與共的雞從農戶生活中剝離④,國家社會化使得農戶養雞行為選擇為不能養、也不敢養。此階段,養雞戶數及總體、人均、戶均、公雞數量皆為零。自文化大革命結束,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新村農戶生產積極性高漲,隨著養雞選擇權益的收回,農戶紛紛養雞。初始階段,因擔心飼養數量過多被認為“私心”太重,農戶在數量選擇上趨于保守,據走訪調查,當時毛嶺組有農戶32戶,人口約214人,戶戶養雞,先期養雞戶均在8只左右,后均擴大至20左右,據此推算,當時新村毛嶺組共養雞460只,人均2.15只,而在當時公雞與母雞的比例一般為8:1,則戶均有公雞2.5只,毛嶺組共有公雞80來只。⑤清晨,天剛放亮,公雞報曉,喔喔聲此起彼伏,戶主為虎說“那真是好不熱鬧”,勞動力紛紛起床,趁家人準備早飯時去責任田或地里“打個早工”,公雞的勤奮與農民對責任田地的執著交輝相映,形成美好的農家畫卷。至改革開放時期,新村農戶皆過著現金貨幣缺失但溫飽基本解決的生活,養雞對農戶來講意義仍十分重大,對于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缺乏商品概念的新村農戶而言,新村的俗語“雞屁股,鴨銀行”是對養雞重要性的精準描述。據走訪調查,新村毛嶺組的農戶養雞數量曾一度上漲至戶均23只,此時,因60、70年代生育高峰造成的新村婚姻適齡女青年外嫁而導致農戶家庭規??s小,適齡男青年婚后的分家析產也進一步使得家庭規模變小,新村的家庭戶數雖因男青年婚后分過而增加至41戶,但新村毛嶺組的人口基本維持不變,約210人左右,據戶均養雞23只進行計算,新村毛嶺共養雞943只,人均達到4.5只,較聯產承包時期人均、戶均、總數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在當前階段,據調查數據表明,新村毛嶺組現有常住農戶28戶,人口118人,其中養雞戶15戶,共養雞88只,人均不足1只,戶均僅3.14只,公雞數量較改革開放階段仍在下降,全組僅有3只。

2、產權:自由演進的過程

在集體經濟時期,雞的產權收歸集體,新村農戶沒有養雞的權利。一旦發現農戶以個人名義養雞,雞不僅會當成“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人更是要受到批判,此階段雞的喂養、流通皆屬集體或集體與集體之間的行為,雞的產權將國家社會化、集體社會化痕跡展現得一覽無遺。到聯產承包階段,雞的產權已下放到農戶手中,但因國家社會化、集體社會化帶來的思想沖擊曾一度讓農民對私人養雞持觀望態度,戶均數不敢太多,產權概念在農戶心中仍不太明晰。至改革時期,農戶生活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隨著商品概念的深入人心,再加上新村稻谷產量不高的農業結構,致使農戶手中基本沒有貨幣現金,“雞屁股”就成了農戶獲取生活必需品如鹽等的“流通貨幣”,雞的產權為農戶所有已被農戶接收并得到鞏固。現階段,雞的產權歸屬農戶已是公認的事實,但“雞屁股”的貨幣效應隨著農村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不再明顯,當產權與利潤不能有效的體現在農戶的生活中時,農戶會放棄產權,去追逐新的利潤。

3、來源:購買侵蝕孵化

在集體化時期,因養雞屬集體行為,雞的來源一般是集體自身孵化,在訪談中,集體時期幫集體養雞的端娭毑回憶,雖然集體之間也存在互贈的行為,但集體自身孵化仍是集體時期雞的主要來源。至改革開放時期,隨著產權的回收,農戶養雞基本都是農戶自家孵化,據新村村民回憶,當時村內家家都孵化小雞,孵化窩數一年在1~3窩不等,一窩一般孵蛋20個,也有的孵蛋25個,那就需要選取較小的雞蛋進行孵化,蛋的來源一般都是自家雞生下后預留的,以規避因蛋來路不明潛在的存活率不高的風險。在當前階段,據調查資料顯現,新村毛嶺15戶養雞戶中,只有先愛一家為自家孵化,訪談時問起原因,答家里一般要養二、三十個雞(這也是新村現養雞最多的農戶),買要50來元,孵用的是自家的雞與雞蛋,不要成本,劃得來。但在新村毛嶺,其余14家都是在孵雞時節到集鎮上買小雞回來養,他們普遍認為自家孵化太麻煩,懶得去操這份心,再說要不了幾個錢。

4、喂養:方式的不變,食類的多元

在喂養方式上,集體經濟時期是放養方式,負責養雞的端娭毑回憶,在當時,養雞是一份輕松的活,一般在分工時會作為照顧工種安排給身體不好的人,放養時也需常到田間地頭看看,以防雞大規模的破壞莊稼,野食如昆蟲、草是雞的主要食物來源。至改革開放時期,喂養方式仍以放養為主,放養時的監工因產權的回歸而落到自家的小孩身上,此時的看管是間歇性行為,這也使得因雞破壞鄰居莊稼的口角時有發生。此時,雞的食物雖仍以野食為主,但也有的農戶家庭會適時的給雞補充高粱之類的食物。到當前階段,據調查顯示,新村養雞雖以放養為主,但給雞喂養食物已成為了村民們的習慣,一般是早晚各喂食一次,每只成雞每次平均喂食一兩稻谷,有的則購買養雞飼料,飼料在新村雖不是主流的喂養食物,但其的引入表明新村千百年來農民自然提供雞食的方式隨著農村社會化水平的提高已打上了社會化烙印。

5、用途:簡化的偏好體現

在訪談中發現,村民談到的用途主要是指雞、公雞、雞蛋三者的用途,而在時間分段上是劃分當前與原來兩個階段,當前約指92年至現在。經訪談總結,原來村民認為雞主要是人情來往的重要禮物,女生媳育、看望病人、節日互訪等,雞都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禮物。在自食上,則一般較少,過年團聚也許會殺雞,但那也要先用來祭拜土地爺、灶神等諸路神仙和祖宗后才能分享。至于公雞,除去給母雞配種這一自然屬性外,新村村民還賦予其太多的內涵,先人的逝去,過年的“設年”⑥,巫術的祭物都離不開公雞,另因當時手表等記時工具的缺乏,村民的作息仍以公雞打鳴為基準,這在集體化時期尤顯突出,但越往當前階段靠,公雞的打鳴作用越被淡化。至于雞蛋,原來主要體現在人情交往上,女兒、侄女生育時送蛋尚需將蛋殼用紅紙涂成紅色,以示喜慶。在改革開放時期,村民雖固守著母雞不放,但雞蛋這一村民心中的“奢侈品”一度被拿出去換取鹽等生活必需品。現如今,土雞蛋基本都是自家食用,原來的生活奢侈品已變成了生活必需品。隨著社會化水平的提高,洋、土雞蛋一說在村內已形成,土雞蛋再已很難從村內流向村外,而是在村莊內部之間轉移、消費,村莊內部社會化隨著土雞蛋的流通在此刻得以充分體現。洋雞蛋開始大量流入村莊,成為看望病人人情來往土雞蛋的“替代品”,這也使得土雞蛋的享用成為農戶家庭成員地位的象征。就母雞這一個體而言,原來更多的被村民看成下蛋的載體,如今,母雞已成為調理生活的材料,殺雞在村莊不再顯得那么神圣和莊重,村民四寶說,原來殺個雞被鄰居看得鄰居肯定會知道家里要么發生了重要的事要么來了重要客人,現在殺雞太過平常,那種想法也就不再了。

在農戶養雞行為選擇與社會化兩者的關系上,筆者通過觀察現象軌跡發現,從數量描述上看,從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化水平越高,新村毛嶺組的養雞戶數、人均數量、戶均數量、總體數量及公雞與母雞之比都呈下降趨勢,洋雞、洋雞蛋流入新村的數量卻在加大。農戶養雞行為過程中雞的來源、雞的食物、雞的用途都已經與社會化息息相關,社會化水平的提高對他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在雞的來源中購買代替孵化,在雞食中飼料的引入及稻谷代替野食,在雞的用途中由生活的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轉變等。通過對不同時期新村農戶養雞行為的整體過程的描述,從中折射出這樣一個規律,即農村社會化的過程是從國家社會化到集體社會化再到農戶個體社會化的層層演進,徐勇教授提出的“社會化小農”框架為當前農戶個體社會化找到了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

四、變化背后的內生動力:社會化

在描述農戶養雞現象時不難發現,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農戶養雞行為在數量上呈下降趨勢,并有消退跡象,另養雞行為過程受到沖突并得以改造。隨著調查的深入,筆者發現,這些變化隨著社會化水平的提高而加劇,社會化是促使這些變化的內生動力。

1、消退變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新村農戶的養雞戶數、養雞的總體數量、戶均數量、人均數量都呈下降趨勢,并有養雞行為消退跡象,下面筆者從社會化著手分析新村農戶養雞的消退變化。

①農戶身份的社會化:活動主體的缺失。

在新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讓農戶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這也一改集體經濟時期集體統管土地,村民統一勞動領取工分離開本村就無法參與勞動不得食而造成的村民與土地緊緊捆綁的局面,再加上改革開放后戶籍制度的松動,使得農民流動成為了可能。在土地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松動的背景下,農戶身份不再顯得孤立和局限,這就出現了農戶身份的社會化。隨之而來的是新村村民的大量流動,其主要體現在:90年代的外出江南鎮(臨湘市內另一鎮,水田較多)種田,在當時毛嶺組41戶農戶中有4戶遷往江南種田并定居,另外是外出務工流,包括去廣東進廠打工和自己外出開店放酒的兩種。在新村,開店放酒賺錢后一般會在縣城內買地蓋房,這種類型在新村毛嶺有2家,就打工而言,在新村,進廠打工的一般為未婚年輕人,在外遇到合適對象的就有可能遠嫁他鄉,更有在外打工已達十來年之久,似有一去不復返之勢,也有的家庭全家外出打工,這就造成了新村毛嶺戶數由改革初期的41戶降成現在的28戶,人口由210人降至118人。農戶身份的社會化使得城鄉二元化結構不再明顯,也使得養雞活動的主體———農戶缺失,隨之而來的是養雞在數量上的下降。

②農戶文化的社會化:思想觀念的蛻變

文化的獲得不僅僅來源于書本,在生活中思想觀念的改變和對新生事物的接受也是表現之一。據調查,新村毛嶺現有的28戶農戶中有21戶有外出務工人員,全組118人有53人在外務工。在“走出去,引進來”的人員流動中,務工村民的回村也帶來了改造傳統文明的城市文明,他們在潛意識里接受城市文明觀念,并將其應用到農村社會文明的過程中去。在訪談中,有兩戶家有孕婦的農戶不再養雞,他們給出的說明是在城市里孕婦不能與貓狗接觸,認為養雞對孕婦有影響,所以放棄養雞,調查數據表明現有28戶農戶中有11戶認為養雞影響環境衛生。懷孕放棄養雞,養雞影響衛生,這些觀念在原來新村農戶的心目中不曾有過。外來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沖擊,農戶文化的社會化使得養雞在新村的前景不容樂觀。

③農戶生活的社會化:物品的多元化

集體經濟至改革開放前,新村村民生活物品極其匱乏,一則社會產品本身不夠豐富,另新村農戶很少有機會獲得貨幣現金進行交易。隨著改革開放深入至今,社會產品已相當豐富,物品之間的替代范圍更加廣泛,替代效應更加明顯。在走訪新村過程中,不少村民表示,雞肉對他們來講不再是什么美味佳肴,吃點別的肉也不錯,物品的多元化反應了農戶生活的社會化,也勢必影響到農戶家庭養雞的行為選擇。

④農戶支出的社會化:現金貨幣的壓力

當前,農戶支出的社會化日益明顯,貨幣現金的壓力也比原來增大。主要體現在教育、醫療社會化程度提高,另外房屋的修建也給農戶帶來較大的支出壓力,現在建房已不是原來由親朋戚友、左鄰右舍幫工完成,木材可上山伐取,磚瓦可自己燒制,現在這一切都不得不向社會購買,農戶支出的社會化程度提高,伴隨而來的是貨幣現金壓力的增大。此時,曾在新村村民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雞屁股”已經不能解決村民們貨幣現金支出壓力問題。當作用不再明顯,在農戶支出社會化程度今非昔比的當前,新村村民放棄養雞就顯得順理成章。

2、改造變化

改造變化主要體現在養雞行為過程受到沖擊并得以改造的現象,具體指:在雞的來源方面,隨著社會化水平提高,購買已經基本代替自家孵化;在雞食方面,玉米、稻谷已代替野草,飼料的引入是社會化水平提高的體現;在用途上,公雞的打鳴、祭祀作用日益淡化,母雞不僅是下蛋的載體,也是口中的佳肴,雞蛋由原來的“奢侈品”變成生活必需品;在雞的產權方面,已由國家交到農戶個人手中,但連同產權交回的還有農戶身份的解放,農戶選擇空間的增加,當“雞屁股”不再是貨幣現金的主要源泉時,產權的回歸也意味著放棄。由此可見,在社會化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是新村農戶養雞行為過程不斷受到沖擊并得以改造的過程。

五、養:歷史慣性、獲取困難、血緣拉力的結合推動

在訪談調查中發現,新村毛嶺現有養雞戶養雞的意愿不再強烈,他們普遍認為養雞的作用不大,雞的只數也僅5、6只之多,但在新村毛嶺組現有的28戶農戶中,仍有15戶養雞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什么原因促使新村毛嶺53.8%的農戶選擇繼續養雞?經過調查,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給予說明。

1、歷史慣性

新村有著悠久的農戶養雞歷史,集體經濟時期的產權上交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是對養雞產權失而復得的寫照。養雞已成為新村農戶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習慣,現要放棄曾經為家庭生活作出重要貢獻的“雞屁股”,村民在感情上仍難以接受,歷史慣性使得農戶在養雞選擇上偏好繼續。

2、公共產品獲取困難

社會化水平的提高給新村農戶帶來了較多的產品供給,但從農戶獲取的角度來看,獲取產品的途徑仍不太方便,新村中心點離集鎮約有4公里,交通工具不是太多,上趟集鎮頗費周折,“求人不如求己”的農戶意識寧愿選擇自家養雞,僅為生蛋吃肉,為方便生活需要省去獲取上的麻煩。

3、血緣拉力

在新村,公雞對于婦女生育的產后催奶、母雞對產后的滋補、子公雞對小孩身體的催長在農戶看來即使在社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也是無物可代的好東西。在新村,如家庭有此類成員,血緣拉力會促使農戶選擇養雞。

六、結論

通過對新村農戶養雞行為分析表明,在農戶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中,隨著社會化水平的提高,農戶經濟生活中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小農的型態也與以往有著較大的差別。在集體經濟及聯產承包之前,社會化都是以集體或國家相關部門為主體進行,農戶作為集體的原子,只能依附集體進行集體統一活動,自身根本不能融入到社會化活動中去,社會化活動必須通過國家相關部門之間或集體與集體之間得以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至今,農戶作為活動的主體已滲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農戶社會化得以發展并提高。通過本文分析總結可得出三大結論,具體為:

1、農村社會化過程是國家社會化到集體社會化再到農戶社會化的層層演進,農戶社會化會隨著時間的推進更加全面徹底的影響農戶生活、生產活動及行為。

2、隨著農村社會化水平的提高,傳統畜牧業勢必受到沖突并得以改造,對農戶經濟生活影響不大的經濟行為將會消退。

3、隨著社會化水平的提高,農戶養雞將會被養雞產業替代,相關消費品將由產業組織提供。

注釋: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史博覽(理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精品 | 亚洲成a人v影院一区 |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 | 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ⅴ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 亚洲欧美日韩中国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