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2020年之前消除貧困就是完全消滅了貧困。
貧困具有很強的地域性、階段性和時效性,不同時期,貧困發生率和貧困程度隨著社會發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方面,貧困標準是一個人為制定的絕對標準,會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行階段性調整,它的每次提升都是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體現,雖然會導致貧困發生率和貧困程度不同水平的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出現問題,而是社會不斷進步的表現;另一方面,一個階段內當貧困標準不變時,絕對貧困可以消除,但相對貧困永遠存在。當前脫貧攻堅的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其內涵是指在2020年之前所有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都將達到2300元(2011年不變價)以上,消除了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但并不是完全消滅了貧困,相對貧困人口依然存在。因此,要正確看待貧困人口數量和貧困程度的動態變化,清醒地認識到相對貧困是永遠存在無法消弭,脫貧攻堅是一項長期存在的持續性工作,應該循序漸進,不可盲目冒進,否則將不利于消除貧困的長遠發展。
誤區二:扶貧資金投入越多越能顯示出政府脫貧攻堅的決心。
脫貧攻堅30余年進程中,中國扶貧從最初的“輸血式”扶貧經過異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整村推進等不同形式的扶貧模式,逐步向“造血式”扶貧模式轉變,“扶貧先扶志”體系逐步建立完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貧困農戶自我發展意識逐步增強。近年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節點臨近,快速增加的政策資金投入短期內帶來了顯著的扶貧效果。但是,過快增長的投入也不同程度導致了一些問題的產生。一是包括資金在內的扶貧優惠政策投入增長過快,貧困農戶對優惠政策和資金的理解和使用“消化”不良,導致貧困農戶對扶貧幫扶的依賴性普遍有所增強,對“退出”的抵觸情緒時有發生;二是與貧困農戶條件差異不大的非貧困戶產生強烈的差距感,因羨慕和心理落差而產生不滿情緒。因此,脫貧攻堅的核心不是單純強調扶貧資金的投入,而是與扶貧資金投入相配套的項目支撐、宣傳引導以及貧困農戶與非貧困農戶發展的平衡等諸多方面的和諧統一,幫助貧困農戶樹立成熟的自我發展意愿、可持續發展能力。
誤區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是政策設計越細致越有效。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效重點在于如何把握政策所針對目標的瞄準,不同政策目標瞄準不同的層面,而并非單一強調針對農戶個體。如從社會保障層面看,精準的目標必須瞄準農戶個體,而從產業層面看,遵循市場規律,精準的目標則是以地域、生產結構、市場為單元的設計。如果不能更好地劃分各類政策對應的層面,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過度強調瞄準農戶,如在產業發展方面,過于強調對農戶的扶助而忽視對村莊或是區域產業培育的扶助,貧困農戶產業發展與外部環境相互割裂,無形中會削弱產業帶動的長期效應,導致脫貧攻堅的可持續性不強。厘清“精準”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針對不同人群的扶貧目標和任務,清晰分割各個層面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持續、健康地發展。因此,政策設計應該以實現目標為前提,確定影響范圍,并基于此確定瞄準層面,不應過分追求細致。
(作者為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甘肅網-甘肅日報 2017-03-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