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建英:農村發展需要“善治者思維”

[ 作者:王建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22 錄入:吳玲香 ]

一、導論:怎樣的發展思維是善治者思維

(一)善治者思維在農村發展過程中的“定位”

根據我國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學界都在積極探索、營造農村全面發展新理念、正能量,使農村朝著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方向努力。根據近年來一些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甄別、分析,筆者認為農村如何發展除了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市政府正確規劃引領外,其主要取決于農村治理者的發展思維模式。治理者如果一味的追求政績建設、考量自身利益的得失,農村就會出現盲目性、透支性甚至破壞性發展。相反,其若能貫徹中央政策精神,心系“三農”的得失,因地、因時而宜發展,農村就會出現良性發展、可持續發展。這兩種發展思維模式猶如一個人如何讓看待一只母雞的問題,其如果想講排場,吃一頓豐盛美餐,這只母雞可以做一份“大盤雞”,美美的吃一頓。相反,其如果精心喂養,母雞可以下蛋,蛋再孵化成雞,這樣,這只母雞將會變成雞群。農村的治理與發展也是如此,農村的治理者與農村人只有精心治理,做到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農村就會朝著更富有、更繁榮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本文筆者所講的善治者思維。根據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將善治者思維定義為農村治理者與農村人在其治理農村過程中或推動農村某些建設過程中的信仰思維。如果他們在農村治理和發展過程中沒有一個正確的、忠實信仰思維,其發展就會出現偏差,就會造成農村出現亞健康發展。

當前有一些農村治理者認為只有推動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規模化建設,農村才算得上發展。事實證實這種認知是偏見的,是錯誤的。在這種發展思維引領下,一些村莊的土地資源遭到人為性破壞、浪費,同時,也導致一些村莊因人為因素在發展中被消失。對此,筆者認為農村發展需要的是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大量事實證實,只有具備善治者思維的農村治理者和農村人才能主導農村這種發展。

(二)善治者思維在農村發展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根據當前農村存在的實際情況,筆者將善治者思維的表現形式歸納為四個“是否”,即熱愛農村,是否做到堅守農村;建設農村,是否學會保護農村;治理農村,是否讀懂農耕文化;發展農村,是否懂得如何經營農村、善待農村。

熱愛農村,是否做到堅守農村。通過大量走訪了解到,當前有部分農村的治理者將自己視為農村發展過程中一位“過客”,在其治理農村過程中沒有真正考慮為農村發展做些什么,相反,考慮的總是用什么方式從農村的發展過程中謀取些什么。他們雖然用各種方式表態自己如何熱愛農村,因為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沒有將農村視為“家”的理念,且以農村繁榮為榮,以農村衰敗為恥的主人意識,在這種意識形態下,他們的所謂熱愛農村只是他們工作上的口頭語。如果真的熱愛農村,就應該堅守農村,無論發生什么都不離不棄。只有這樣,才能為農村的發展做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如四川省云陽縣高陽鎮鹿頭村的劉忠訓放棄在廣州打工的機會回到已經凋敝的村莊,根據自己的能力流轉本村300多畝山地搞有機水稻種植,整天與泥土打交道,而無怨無悔;再如重慶市武隆縣鴨江鎮羊巖村村民任忠友放棄與自己的愛人在廣州打拼,回到生養自己的小山村,流轉土地與留守農民一起發展菜頭(做榨菜的主要原料)種植,幫助留守農民提高經濟收入;又如山東鄒平縣的崔大有放棄北京的房地產事業回老家發展有機農業,幾年來損失2000多萬元,至今仍在為自己的有機農業而努力著。類似這種放棄大城市發展,回家創業的例子舉不勝舉。這就是熱愛農村、堅守農村、發展農村的典型楷模。

建設農村,是否做到保護農村。大量事實證實,當前有一些農村的治理者認為建設農村就是發展城鎮化、工業化。于是,他們打著“相關政策”的噱頭,用“拍腦袋”的決策方式大拆大建或占用大量良田搞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從而導致大量耕地被流失、村莊被消失,并為此與農民之間發展沖突,這說明這是一種非理性建設。如果真正建設農村,就應該在保護農村的基礎上進行各種建設,只要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且不危及到中央或地方政府的相關規劃建設需求,應該從保護農村資源、保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各種建設。這樣的建設才會得到廣大農村的擁護。如河南信陽的郝堂村,就是在一個凋敝、破敗老村莊的基礎上進行發展的,經過治理者的睿智治理,將其打造成新農村建設的一張“新名片”。

治理農村,是否讀懂農耕文化。事實告知我們,要想處理好任何一件事,就必須先做到了解此事件的核心問題及相關當事人的訴求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農村治理也是如此,要想治理好農村、發展農村,就必須做到真正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農業,洞悉農耕文化精髓,即什么是農村的問題、什么是農民的問題、什么是農業的問題。農民為何對土地如此眷戀、對農業不離不棄。只有搞明白了這些,才有資格治理農村,才有資格發展農村。但,在具體實踐中發現,有些農村治理者并非真正了解“三農”,每當遇到問題,就將相關責任推向農民。這種治理思維是錯誤的。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數千年的農耕文化,廣大農民對農村、土地有一種特殊感覺,他們的某些行為雖然有些固執,但絕非不可理喻。這說明農耕文化在廣大農民心目中的份量。一些治理者由于缺乏對農耕文化的深入了解,他們的發展理念往往脫離農民的實際情況。為此,筆者認為只有真正讀懂農耕文化,才能更好治理農村。

發展農村,是否懂得如何經營農村、善待農村。目前,從有些地方的發展現狀可見,一些農村的治理者追求的是眼前的某些利益,看重的是農村發展的短期效應,忽視了對“三農”的有效“保養”從而導致農村出現透支性、破壞性開發。相反,治理者如果用自己掌握的各種資源保護農村或農民的某種(些)資源,使農村的相關資源在不被破壞的情況下使農民既得利益最大化、長遠化。這就是農村的經營性治理。

二、農村發展中的問題:畸形思維引發農村亞健康發展

(一)農村亞健康發展現象

縱觀近年來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有些地方政府領導與農村的治理者認為只有發展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村才能叫“發展”。事實證實,這種發展思維是偏見的,是一種畸形發展思維。正是由于這種畸形發展思維影響著一些農村治理者的治理思想,才導致有些地方的農村發展出現亞健康發展。所謂亞健康發展現象主要指的是在具體實踐中,一些政府領導與農村的治理者只是標榜自己的政績、吹噓自己為農村發展作出的“功德”,很少關注、反思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甚至用各種手段掩蓋相關問題,以彰顯自己的政績建設。這樣就給一些農村的治理者造成一種錯誤認知——自己做出的相關行為始終是正確的,為此而引發其它村莊的治理者效仿而導致相關問題得不到有效處理。如此以來,問題越來越多,問題越多,相關部門就越無法處理,此現象惡性循環,最后形成“頑疾”。這樣就造成了一些村莊出現“帶病”發展。筆者將這種亞健康發展現象歸納為四個方面:

1、農村發展,農民利益受侵害。事實鑒證,農村發展沒有錯誤,也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主要看農村的治理者抱著怎樣的心態搞發展。有些村莊的治理者在本村的某些(項)發展之際,利用自己掌握的權力資源,靠侵害廣大農村的合法權益或既得利益來得到自己的某種(些)私欲。如L市L區為發展地方經濟,2011年征收該區營村900多畝耕地,被征地農民得到的征地補償款是每畝2.58萬元。后來,被征地農民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從市國土資源部門獲取的信息可知,其標準為每畝14.3萬元,而鎮政府答復的材料上顯示為每畝4.5萬元;又如X市G鎮鎮政府征用張村259畝耕地建物流公司,農民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從市國土資源部門獲取的征地方案中獲悉,此次征地的安置補助費為574萬元(每人的安置補助費為30886元,需要安置186人),但被征地農民沒有收到一分錢;再如L市D鎮的一門村,村干部打著新農村建設的幌子將該村第四村民小組的4.3畝土地進行出讓,鎮政府公示的土地出讓金是15萬元,后來,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獲取的信息了解到土地出讓金是30萬元。最后通過訴訟獲取的結果發現,該土地并沒有進行轉讓,而是村干部自己搞的小產權房開發。

類似這種現象舉不勝舉。這些現象說明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侵害農民合法權益問題。

2、盲目性發展造成農村大量資源浪費。眾所周知,發展就是為了改變落后局面,使有限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但在具體實踐中,有些治理者存在嚴重的盲目性,他們發展不僅沒有體現出中央的政策精神,反而造成農村大量資源浪費,并給農村的發展留下一些“后遺癥”和“病發癥”。如近年來,中央政府推行的新農村建設,一些農村的治理者曲解中央政策精神,將新農村建設視為新村建設,打著“農村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噱頭對農村搞大拆大建,或非法征占耕地搞小產權房建設。很多地方建起了高樓大廈、建起了“別墅群”,因無人購買至今無人居住而變成“鬼城”。為此造成一些新型農村社區搞成“爛攤子”工程。一邊是建好的樓房無人居住,另一邊是老村莊拆了一半,仍有很多農民居住。這樣的建設不僅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也造成大量資金浪費。 

3、農村后發展時代的各種保障措施缺失。從目前一些農村發展情況看,有些農村的治理者看重的是眼前的經濟發展,重視的是年輕人的發展思維,缺乏對農村人文問題的發展,缺乏對農村后發展時代相關問題的重視,如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養老服務問題等等。這種現象在很多農村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如當前的政府發展過程中的征地事件,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中明確規定,征地者給被征地農民繳納一定的社會保障費。筆者在多地走訪發現,無論是國家項目建設征地,還是地方政府搞開發征地,征地單位已支付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但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卻沒有依法將該費用繳給相關部門。

為此,筆者將這種發展稱為“殘缺”性發展。

4、借助農村發展,牟取個人某些私欲。在農村發展中,一些農村的治理者為了順利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建設任務或推行自己所謂規劃建設,他們通過非正當關系雇傭社會閑雜人員甚至黑勢力威脅或毆打某些阻止或反對他們行為的農民,造成暴力征地或暴力拆遷事件發生。相反,在國家或政府推行的某些建設中,有些治理者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他們利用某些農民想獲取更多補償的心里,用不正當手段引誘這些農民做出一些違法或違規行為,如國家修建鄭(鄭州)濟(濟南)高鐵,有些地方的村干部為了自己的某種目的,打著“為民做好事”的噱頭讓一些被征地農民在被征收的耕地上搞一些所謂涉農建設,以獲取更多補償。之后,他們再利用自己掌握的權力資源進行所謂的“調停”,從政府與農民之間兩頭謀取暴利。從這些情況可以清楚看出,這也是一種“病態”發展。

(二)農村出現亞健康發展現象原因分析

根據走訪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分析出現這種亞健康發展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村治理者的發展思維出了問題。根據一些治理者的具體表現形式,筆者將其歸納為兩方面原因。

其一:農村治理者的畸形發展思維。大量事實顯示,當前有些農村治理者就是一個十足的投機分子,他們在成為一個村莊的治理者后,首個問題考慮的不是想通過怎樣的發展給廣大農民謀取怎樣的福祉,而是考慮通過怎樣的手段能從農村的發展過程中給自己牟取到怎樣利益。為了能牟取更多、更大利益,他們不放棄農村發展的任何一次機會,甚至給自己“創造”某些機會,進行所謂的發展,只有這樣才有獲取利益的機會。

其二:基層政府管理體系中的潛規則因素。在當前農村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要的是發展結果,不看后果。一些農村治理者為了迎合地方(基層)政府領導的政績觀或為了完成上級領導下達的任務不得不用一些違法或不當手段、或侵害農民利益、或傷害農村健康發展、或犧牲農業來實現所謂的農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的發展,他們不但不會被追責,還會因“能辦事”為由而受到相關領導的“表揚”。這樣對他們形成一種錯誤性觀念:只有聽領導的話,違法也不怕。從而導致某些問題屢屢發生。

三、善治者思維決定農村良性、可持續發展

根據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筆者認為只有熱愛農村,才會理性建設農村;只有善于治理農村,才能懂得如何良性、如何健康發展農村;只有真正從“三農”得失的角度思考相關問題、處理相關問題,才會使農村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這些情況說明善治者思維決定農村的發展趨勢。 

1、推動農民依法維權,保障農村健康、和諧發展。大量事實顯示,在有些地方農村發展過程中,因各種因素,農民的合法權益或既得利益受到侵害,如暴力征地(拆遷)、征地(拆遷)補償款被截留、克扣等問題,為此,農民與基層政府之間發生沖突,引發社會矛盾,這種現象是農村亞健康發展的具體表現。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和矛盾是保障農村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關鍵。之前,大多數農民維權的方式是各種形式的上訪。為了維穩,政府會用各種手段進行接(截)訪,這樣又會引發新的問題、新的矛盾。近年來,筆者在一些地方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有些農民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使相關問題得到相應的處理。這樣不僅節省農民的維權成本和降低政府維穩成本,還避免新的社會問題發生。如X市G鎮Z村的農民王某,之前因各種問題無數次到相關部門上訪,被稱為上訪專業戶。后來,改變維權方式,通過司法訴訟的方式使相關問題得到相應處理。為此,他積極引導、推行農民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來維護自己及廣大村民的權益。他的維權模式給周邊或其它地方的農民很大啟發,很多農民紛紛效仿他的這種維權模式進行法律維權,正當維權。即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方式獲取政府的錯誤行為或違法行為證據,然后通過法律訴訟來維護自己及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根據走訪獲得相關材料發現,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該農民到法院起訴各級政府30多起。在沒有發生任何新矛盾的情況解決了一些有爭議的社會問題。

從表面看,這是一種“抗爭”。但事實上,這是農民用法律方式、通過正當途徑處理了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很普遍的社會矛盾。這是農村法制化建設的推進,是農村一種健康性發展。這種理性維權是農村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

2、發展“家庭式”養老,保障農村后發展時代需要。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到2.22億。解決養老問題,無論是城市養老,還是農村養老,都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一道執政“考題”。為了完成這道“考題”,有人提出效仿國外的“以房養老”模式發展養老事業,因“水土不服”而被夭折。這說明該養老思維模式不適合我國國情及農村的實際情況。近年來,筆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有些農民利用自己的各種資源發展“家庭式養老托管服務”的養老模式適合我國當前農村發展需要。

事實顯示,經營者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為人厚道,通常以“夫妻店”、“母女店”的形式管理5—10名托管老人。因為是在自己家進行管理的,他們與被托管的老人吃住在一起。使這些被托管的老人感到自己好像與親人住在自己家的感覺一樣,他們又能與本村的老人融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天,一起從事一些活動,使他們沒有孤獨感。如X市H區G村村民任某,利用妻子從事家政服務多年的業務能力,利用自家的空余房子與妻子于2015年辦了一家養老托管服務中心。目前接受了12名托管老人。在這些被托管的老人中,有本村的、有鄰村的;有的是生活可以自理。有的是生活不能自理。這樣,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也幫政府解決了一些農村養老問題。

對此,筆者認為,這種養老模式非常適合是我國農村發展需要。

3、加強必要的責任擔當,確保農村土地資源合法、合理使用。在當前的農村發展過程中,因地方政府的某些錯誤或違法行為導致農村大量土地資源遭到人為性浪費(如一些耕地被政府圈占多年沒有開發、使用,另一方面卻是農民無土地可耕種)等現象,究其原因是一些農村主政者缺乏必要的責任擔當意識造成的——針對地方政府的某些不當或違法用地行為,治理者不敢說“不”。在這些人的意識中,敢對政府說“不”的行為就是與政府“作對”。事實證明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這是一種必要的責任擔當意識,是一個農村治理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種擔當行為是在保護農村土地、拒絕浪費土地資源的具體表現形式。只有這樣,農村的土地資源才能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使用。

為此,筆者認為一個真正的農村善治者總不能在地方政府的錯誤或不當行為面前充當“老好人”,否則,政府的錯誤行為會被延續,并對農村的土地資源造成破壞或浪費。這是農村的善治者必須具備必要的責任當但思維。只有這樣,農村的相關資源才能得到保護。

4、善待“三農”,保證農村可持續發展。眾所周知,農村社會是農民、村莊與農業三維的有機結合體,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無論哪一項治理不到位、保護不到位,都會導致農村就會出現“病態”發展。由此可見,農村的治理者和農村人應憑借自己的智慧,做到善待“三農”、保養“三農”,使廣大農民覺得農村發展有奔頭、有盼頭,讓更多的、外流的、農村優秀人才“回流”,這樣,農村才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縱觀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見農村發展需要的是農村治理者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不在于治理者之前曾擔任過怎樣的職務、有多高的學歷,而是在于其受否有一個正確的、忠誠的發展思維。是否具有一種必備的責任擔當意識。只有這樣,農村的發展才會朝著更健康、更和諧、可持續方向發展。

(作者系河南省新鄉市高新區關堤鄉張八寨村村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性爱网一区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大片 | 久久系列中文字幕 | 伊人五香丁香婷婷天堂网 | 天天综合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