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問題>述評
《中國農村問題》一書源自民國時期三十年代的鄉村工作討論會。全書匯集中國農業問題學術研究文章14篇,主要涉獵的領域有農村土地問題、農村賦稅問題、世界農業問題、糧食問題、以及農村金融問題等。從文章寫作方式來看也是頗有意思,其中包括有歷史史實撰寫,有邏輯辯證類文章,也有經濟統計類文章。從全書來看,編者將近代中國農業問題從多個視角,多個層面,多個領域進行了匯總編寫,最終成為一本全面的民國時期農業問題全書。下面我將對全書進行解構,分別對各作者的側重點以及寫作背景加以闡述,望有助于此書在最終定稿成書有所幫助。
全書前六篇文章均為中國農村問題的“復興”問題加以論述,但是角度各有不同,分析方法也各具特色。楊幼炯《今后農村復興之前路》是一篇典型的符合當時學術范式的論述文章,提出問題、言明利害、解決問題,作者對中國農業問題從“治標”與“治本”兩個角度提出緩解中國農村問題的要點關切所在。持同樣觀點的周憲文,在《復興農村應由改造農業著手》一文中則是通過對農業中“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問題來看待中國農業問題。在論述中,兩人都提到了商業社會的發展對農業的侵蝕,以及帝國主義在華問題上的立場意義。古楳《農村復興與土地問題》一文中則對“復興”問題從辯證的角度提出疑問,質疑中國舊時傳統農業是否算“興”,是則然,如果不是何談“復興”。文章將中國崇村凋敝問題歸為四類,商業、軍事、外交、政治互相作用導致農業狀況受到重創。于此同時,古楳還將中國各主要縣的農戶數量、耕地面積以及平均土地數量做了統計學解讀,從中發現自種農、租種農、自租兼租種農之間土地分配不均的狀況。文章還提出富農與商人、地主甚至是官吏間的利益輸送關系。羅敦偉《統制農村與農村統制》則是從各階層矛盾對立的角度解讀中國的農業問題,作者提出中國農業問題的主要癥結在于:一是帝國主義經濟與民族經濟的對立,二是封建勞動力與勞苦大眾的對立。由此兩種矛盾衍生推演出經濟恐慌、高利貸、軍閥割據、土豪劣紳盤剝等各種傷害農業生產的因素。文章還從各方面談到統制經濟對中國農業的意義所在,價格統制、運輸方式統制、糧食調節統制、國際貿易統制這些小分支項在文中都有介紹。方秋葦《復興農村經濟與土地問題之解決》一文中則是對土地之平均分配做了介紹,文中援引陳翰笙先生在《現代中國的土地問題》一書中對廣東土地分配情況的介紹,發現中國土地集中現象嚴重,并且引出問題“平均土地”是否能解決中國農業問題,由此而引發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中國農村土地有多少可以分配。第二個問題將已有土地進行分配,每人平均四畝土地是否足夠維持生計。按照方秋葦先生最后的推論,土地最終解決途徑便是國有化,這與前邊提到的羅敦偉主張的統制農村問題得出的結論趨于一致。陳振鷺《農村復興聲中之中國田賦》一文中對中國農村復興的方式做了更為想盡的論述,文章開篇對中國自古以來農業田賦的介紹,后又對帝國主義之侵華后中國田賦狀況介紹。旁引古文中對賦稅的告誡與利用的道理,最終強調稅基——民眾之重要。
農村問題的主體是農民,農民問題的主要矛盾是佃農爭議,陳城《我國佃農爭議之研究》一文對中國佃農所處的社會地位,生存環境做了研究。作者將佃農與工人做了對比研究,發現其中的差異不但體現在勞作方式的不同,同時也體現在運動方式的差異、勞動運動與佃農運動的相互關系,文章對佃農爭議的復雜性質做了分析,統計了佃農在勞動中發生爭議的原因,次數,以及方式。佃農爭議的主要方式是情愿、示威、直至暴動;最后發現,從時間上考察佃農爭議主要發生的時期是在冬季,此時糧食收獲已經完成,賦閑在家擁有大量閑散時間的佃農易發生爭議事件。容易發生爭議事件的地點多發生在交通便利的地區,作者分析,這些地區較容易接受新興思潮影響,對工作報酬、工作環境容易引起不滿,造成反抗活動。作者對佃農提出爭議的原因也做了分析,發現最容易引起佃農爭議的事件當屬天災占所有爭議事件的26.9%,苛捐雜稅以16.5%緊隨其后成為最容易引起爭議事件的因素,同時也是最容易引起苛捐雜稅的人為因素。文中還提出地域差別、知識差別等等可能引起爭議事件的因素。
楊熙時《世界農業問題與我國農村》一文則是以世界經濟環境的視角審視中國農村問題的大背景。作者以孫中山先生對國際問題的認識出發,對外交政策、合約簽訂等政治立場做了全面梳理,文章詳細地介紹《八國公約》《五果公約》《凡爾賽合約》等設計社會格局的會議協定,以此為支撐論述中國農業問題的外部壓力以及應對此種壓力時中國政府所實行的主動以及被動的各種回應。“產業革新”一詞作為近代化歷程中具有時代背景的先進思想,首次被提到中國的農業問題中來,作者在文章中分析了各國生產過剩,不得不向海外擴展,殖民地及產料地的爭奪形成國際間擾攘不寧的局面。戰爭過后,尤其是歐戰的結束,國際經濟表現為人民購買力大幅下跌,工廠倒逼,從而推延至世界經濟狀況惡性循環,亦而造成了經濟恐慌。相比之下,中國的農村問題作為世界農業體系的一部分,也成為軍事物資框架下重要的環節之一,以此推論出中國農村問題成為民族存亡之所系。從數理統計的角度來看,楊熙時先生的此篇文章還包含的豐富的數據資料,其中有德國當時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統計,羅馬國際農業研究所的環球統計材料,還包括了部分日本農林省統計的存貸款摘要。近代中國農業問題不僅是本國民眾口糧生計的必需,也是影響當時世界格局的基礎問題。
中國農村問題在當時歷史中的真實狀態,有羅克典先生的《中國農業經濟的現階段》。文中對中國農業人口所占的比重,地理分布,以及生存狀態做了簡要描述。提出中國農村經濟的性質究竟是資本主義的還是封建主義的這一命題。并圍繞這一問題做了論證,并從生產關系,以及生產領導地位等狀況進行佐證。詳細地,文章將耕地使用分配從3畝到100畝進行階梯式分段考察土地占用狀況,并整理出10個有代表性的縣進行橫向比較,發現土地集中狀況較為嚴重,此種狀況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均較為明顯。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民性質的分布情況作者將21個省在22年中佃農、自耕農、半自耕農做了時間序列的動態列表,得出結論,中國租佃比例較高、北方比南方自耕農比例較高、中國土地的使用權較為零碎。文章最后還涉及到田賦與田租的問題,并對田賦田租的歷史淵源及稅費現狀做了記錄。此項工作在前文提到的陳振鷺《農村復興聲中之中國田賦》有所涉及,較之不同之處,陳先生更多的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對租稅演變進化考察更多,而羅克典對中國各地區稅費漲落的數據統計更為完善。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受外來經濟侵略和內在軍閥封建勢力的剝削呈現衰退趨勢。由此以來,解決農村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成為近代民國經濟維穩的重要組成部分。“合作運動”也逐步成為民國經濟學家、學者等各方關注的焦點,黃卓豪《合作運動與我國農村經濟之復興》中提出,中國農業產成品的進口逐年攀升反應本國農業產出不足越來越嚴重,統制方法、個別方法成為現階段下由政府與民眾雙管齊下解決農業產出問題的量大范疇。不難看出,此種提法雖然與前文楊幼炯先生與周憲文先生的提法均如出一轍,理論也較為相似,但是黃卓豪先生更為細致的關注了農村合作基本條件,還在國際范圍內尋找生產合作擴大糧食生產規模的范例予以借鑒。各種理論支撐是此篇文章的亮點所在,文中作者將日本二十世紀20年代的荒地面積做了統計摘錄,并以此作比,對中國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地的非耕種地域進行規劃,望以此中方式補充中國農業糧食生產的不足。開墾農業需要解決的灌溉問題和農民遷徙問題作者在文中也給出了詳細的計劃。同樣是研究農業合作,藍孕歐《農業復興與農業合作》的研究更偏向于實證分析,文章對耕地分配狀況做了規劃記錄,并對中國各省市自耕農、佃農、自耕兼佃農的占比做了詳細統計,這一工作較之羅克典先生的研究更為宏觀,主要統計的數據也擴展到以省為單位。樓桐孫《華北合作運動之鳥瞰》是區域農業合作問題的代表作品,文章詳細地描述了華北合作運動成功原因的種種,在實際問題解決描寫方面也更為詳細,華北合作運動興起時各組織、各主體單位、土地狀況、經濟支撐等等方面都對全國進行全面農業合作狀況有指導借鑒意義。
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前文已經反復論證農業的意義所在,然而金融與農業的關系也成為當時農業改革家所極為重視的要點。古希強《我國農業高利貸研究》主要研究了農業金融在整個農業社會中的意義所在。高利貸一直以來是舊時農業生產中資金融通的渠道。文章介紹單是現金借貸就有短期借貸與長期借貸兩種方式,更為細化地,兩種借貸又都分為信用借貸以及質物借貸等。文章通過對山西、湖北、山東等地的借貸利率考察農業生產狀況以及還貸壓力問題,從更為微觀的角度考察了解中國農業問題。葉樂群《糧食問題與荒政》則是將糧食與政治這兩者既遙遠又親近的概念聯系在一起。分析了糧食問題與荒政的直接因果關系和間接作用機理。
通讀全書,不難發現全書囊括的文章均以農業問題為主要考察對象,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基本涵蓋了從國內土地制度、租佃合約、農村信貸、到國際政治、農業人口各方面內容。作者也以各自側重的論述點為考察對象將國內農業環境、政治格局、以及國際利益框架做了較為全面的交代。文章還用到了舊時少有的統計學方法,以數據圖表的形式輔以理論、因果等方法回答國家農業問題的訴求。在經濟思想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各位學者提倡在戰時更為有效可靠的農業政策為統制農業,這一觀點分別在楊幼炯和羅敦偉的文章中均有較為明確的表述,古楳和方秋葦就“農業復興”和“平均地權”結合當時歷史背景分別得出結論人為簡單的平均并不能解決農業產量問題,人民正常生活也不能得到保障,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繁榮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催生出的農業景況,而農業產業化才是進步農業生產技能,提高農業產量的關鍵因素。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以及分裂的國內政治格局,學者們提出的解決建議在當時確以難以實施。在數據統計方面的貢獻,我們可以看到,羅克典、藍孕歐、黃卓豪對中國山東、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狀況做了整理匯總,重要的資料包括農業人口的的性質、農業用地面積、租佃稅費、借貸利率。這些數據對于學術界進一步了解舊時中國農業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都有重要作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本》第六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