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國民待遇平等。CFP
國務院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釋放的政策信號
核心提示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既要“求同”,也要“存異”
■引導城市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
■讓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協調”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面對當前城市越來越大、鄉村越來越空的現實困境,如何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需要積極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1.核心理念:協調發展統籌推進
國內外實踐證明,協調發展是有效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成功之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縱觀日本、韓國、法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無不經歷了城鄉尖銳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出現了城鄉發展不協調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都是在城鄉發展極不均衡的情況下,采取各種不同措施,實現了城鄉高度一體化。
比如挪威,在20世紀60年代城鄉發展嚴重失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度超過3∶1,大量農民流向城市,隨后通過實施“地區發展計劃”等系列政策,現已完成城鄉一體化融合,農民享受與市民幾乎相同的生活條件、收入水準和社會福利待遇。反觀巴西等一些拉美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入現代化起步階段,到1980年已接近歐洲城市化水平,然而,由于沒有及時采取政策措施,未能正確處理好城鄉關系,目前很多拉美國家的農村基礎設施非常落后,出現了很多的貧民窟。國內的昆山、廣州、蘇州、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區,也都創造了較為成熟的城鄉一體化模式。
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證明,堅持城鄉協調發展,是增強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性的有效路子。只有增強城鄉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體現兩者差異性和互補性,方能行穩致遠。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不是以城市為中心,單純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把農民變市民,也不是以鄉村為中心,單一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把農村變城市,而是要堅持城鄉并重,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推進,促進城鄉在發展理念、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在城市能品味到鄉村的生活品質,在鄉村能享受到城市的現代文明。
在強調整體推進的同時,還要突出差異性和互補性。城與鄉作為兩種不同經濟社會空間形態,具有不同的自然屬性、人口分布、社會功能。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既要“求同”、突出一體化,也要“存異”、避免等同化,不能按建設城市的辦法來改造農村、用城市的生活模式去占領農村,如法國有37萬個村莊風貌200多年都未改變,但一樣實現了農村現代化。要防止農業和工業這兩個不同的產業形態同質化、農村和城市兩個不同的景觀趨同化,尤其是新農村建設更應保持地域特色、保留民俗風貌。
城市與鄉村擁有諸多方面的互補性和共生性,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應當把城市和農村緊密聯系起來,堅持城市與農村錯位發展,促進城鄉之間各種要素的雙向流動。在吸納更多農村人口進城落戶定居的同時,讓留在農村的人口安居樂業,并吸引更多城市人口到農村休閑居住,增強農村活力,做到“進城”和“下鄉”各得其所,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依存的城鄉一體化生產生活格局。
2.頂層設計:通盤規劃產業融合
國外城鄉協調發展的成功案例,無一不是注重城鄉一體化的頂層設計。比如,英國針對工業革命后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鄉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日益荒涼的實際,提出了將城市問題與鄉村問題合并解決的“田園城市”構想,制定《城鄉規劃法案》,設立獨立的城鄉規劃管理機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城鄉規劃體系的國家。
各級政府應當研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統籌謀劃、一體設計,實行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布局總體規劃等多規合一,切實解決規劃上城鄉脫節、重城市輕農村的問題。要按照主體功能區的不同,統籌規劃工業與農業、城鎮與農村的空間布局,有意識地把城市的居民生活區、工業區、商貿區、物流區、金融區、休閑區、大學區、公務區分開,有針對性地將一些商務區、工業區布局到城郊和農村,以此帶動農村發展。比如在食品安全體系規劃上,可考慮從原料基地到終端產品加工都布局在農村,實行農工貿一體,以此加快推進城鄉統籌。
城鄉協調發展,產業是關鍵。缺乏產業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國外實踐看,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城鄉產業統籌發展,合理分工城鄉產業。比如,日本曾一度出現農村人口急劇流向城市、城鄉差異擴大的現象,后來通過制定《新全國綜合開發計劃》《農村地區引進工業促進法》等政策舉措,鼓勵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強化企業對接鄉村的能力,有力推動農村工業化,實現了均衡統籌發展。韓國在20世紀90年代實施“一村一社”計劃,立法要求有實力的企業對接村莊、幫扶產業,包括農產品開發、觀光農業、村莊整治等。
從國內探索看,湖南省自2007年起組織開展“萬企聯村、共同發展”活動,鼓勵引導廣大非公有制企業,通過產業聯村、項目帶村等形式與農村開展產業合作,推進城鄉結合、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取得明顯成效。目前,該省共有6700多家非公有制企業與9800多個行政村對接合作,投入各類資金570多億元,實施產業項目2100多個,結對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
各級政府應抓住產業這個關鍵,引導城市企業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現代經濟要素向農村流動,促進城市的現代物流、電商、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在農村合理布局,促進工業與農業融合、企業與農民攜手、城市與鄉村聯動,逐步縮小城鄉在產業發展水平上的差距。應出臺具體政策,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對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參與脫貧攻堅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企業以及本身設在城郊或農村的小微企業,應在稅費、金融、用地、用電、補貼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到農村投資、消費、經營,促使消費和發展機會向農村擴散,既緩解城市壓力,又繁榮農村經濟。
3.夯實基礎:縮小差距服務均等
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重視農村的道路、水電、排灌、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在大都市周圍百公里范圍內,很難分清城鄉界限。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必須夯實基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是除去產業之外城鄉之間存在的差距所在。城鄉發展的一體化,必須在夯實鄉村基礎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推進。
首先,城鄉差距最直觀的表現莫過于基礎設施。縱觀世界各國,城鄉一體化程度高的國家,無一不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有的甚至把城市基礎設施延伸到了鄉村一級。
我國人多地少、農民眾多,受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所限,城市化水平再高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當前,應堅持“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的原則,推進城市的道路、供水、污水管網、垃圾處理、電力、電信、環保、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覆蓋,做到“無縫對接”、互聯互通,讓農民享受現代文明的生活。要合理劃定城市發展邊界,避免城市無限擴張、取代鄉村,通過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在空間形態上使城市更像城市、農村更像農村。
其次,要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體制未能同步深化變革,大量進城農民工住在城市卻不能成為城市居民,服務城市卻不能享受城市生活,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向往城市卻不被城市所接納、根在農村卻對農村日益疏離。同時,農村“空心化”不斷加劇。
當下,應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戶籍、土地、社保、就業、教育等一系列制度聯動改革,讓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最后,城鄉要協調,治理須協同。隨著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區進入了快速變遷與向現代社區轉型的時期。要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把更多的城市郊區和城鄉接合部的村莊規劃建設為設施比較完善的農村社區,著力打造近距離的“社區服務圈”,讓廣大農村居民也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社區服務。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6年01月0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