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發展
摘要: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還存在許多差距,城鄉協調發展不平衡,生活消費、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存在很大差距,城鄉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任務。山東省統籌區域發展,創造性地提出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國家戰略,已經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我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加強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充分發揮龍頭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發展小城鎮,增強示范帶動能力,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城區位品牌,實施縱向、橫向聯合,按功能定位城市規模,實施外向型戰略,搭建經濟全球化平臺。
關鍵詞:差別;山東半島;城鄉一體化;選擇;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當前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還存在許多差距,城鄉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任務。山東省統籌區域發展,創造性地提出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國家戰略,開辟了城鄉統籌發展的良好局面,已經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1.我國城鄉差別影響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的就是創建以城市為中心、小城鎮為紐帶、鄉村為基礎,城鄉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其工業起步及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階段,城鄉居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收入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在一定時期會持續擴張,這是一種普遍現象(1)。我國城鄉之間還有很大差距,城鄉差別制約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1.1城鄉協調發展差距
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擴大,比值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是城鄉發展不協調的主要表現。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245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城鄉收入絕對值差距16648元(2),收入比為3:1。早在2009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絕對差距達到10000元,擴大到3.33∶1。
我國社科院藍皮書公布,我國城鄉居民兩極收入差20余倍。貧富分化問題最受城市居民關注。2007~2011年,貧富分化在社會問題中的關注排名處于第7~8位,2012年直接躍升到第3位,2013年其關注度升至首位,關注率達到38.6%。
1.2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差距
城鄉居民消費絕對差這是城鄉發展不協調重要方面。應該說我國城鄉消費差距比城鄉收入差距更為明顯。城鄉間和區域間的差距都在加大,不僅差距的絕對值大,比值也要高。1978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相差267元,從1985年的1:2.2,逐年擴大到2004年的1:3.8,2013年為1:3.6。2009年城市家庭平均消費數額為28343.7元,比農村家庭的17285元高出10000多元(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消費率從2000年的62.3%,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47.4%,而世界平均消費率早在2003年就已達到79%;1978年到1992年的消費率,均在62%以上。2012年的最終消費率可能還不到49%。中國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過,3個農民的消費水平僅相當于一個市民。
1.3城鄉教育發展差距
經測算,城市平均每1%的教育資源由32.5萬名小學生享用,農村平均1%的教育資源要由512.9萬名小學生享用,城市小學生平均每個小學生所享用的教育資源是農村的16倍。城鎮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鄉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城鄉教師配備不均衡。2013年教師節宣傳報道,山東一個縣13個農村小學平均一個老師。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全國2012年普通小學為6128.99元,比上年的4966.04元增長23.42%。其中,農村為6017.58元,比上年的4764.65元增長26.30%。全國普通初中為8137.00元,比上年的6541.86元增長24.38%。其中:農村為7906.61元。城市小學到初中全部升學,而農村小學到初中的升學率只有91%。初中到高中的升學率,城市由1985年的40%提高到2009年的55.4%,而同期農村則由22.3%下降到18.6%。
1.4城鄉衛生發展差距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衛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188位,列倒數第四。到目前為止,中國享有醫療衛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沒有醫療衛生保障,這足以表明,中國衛生分配還很不合理,其公平性太差,差就差在農村衛生條件太差。
城鄉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擁有數有較大的差距。2012年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為103萬人,農村每萬人擁有13人;城市和縣鎮擁有348萬人,每萬人擁有72人。2010年,城鄉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為7.62人和3.04人,城市是農村的2.5倍。城鄉每萬人病床數。2012年農村鄉鎮衛生院有病床74萬張,每萬人擁有9.3張;城市和縣鎮為224萬張,每萬人擁有46.6張。城鄉居民預期壽命差距較大。2000年城鄉人口預期壽命相差6歲,城市為75.2歲,農村為69.5歲(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稱東西部人均預期壽命相差15歲。2010年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4.83歲。中國城鎮居民預期壽命比全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要高4歲左右,那農村居民預期壽命要比平均低多少哪?
1.5城鄉社會保障差距
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差距甚大。其中,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差距大。據國家統計局調查,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2011年,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分別為89%和97%,但是數額低。2012年單位或雇主為務工農民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的比例分別只有14.3%、24%、16.9%、8.4%、6.1%。城鄉養老保險覆蓋率。城市老年人的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70%以上,而農村老年人的覆蓋率不到4%。2013年老齡社會發展指數、養老金發展指數、醫療保障發展指數(2013),其中兩項不及格。2014年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是養老金數額差距很大。
2.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措施
城鄉一體化要求我們完善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
2.1加強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
城鄉結合體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群體,要形成新的經濟隆起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除了正確處理國民經濟各種經濟關系外,還必須強化農村經濟的功能,通過實施農村城鎮化,充分發揮規模與簇集效應,形成城鄉一體化、經濟同步發展的格局,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各縣級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在全國較為普遍地展開,并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較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利用了系統工程的方法、模糊數學、灰色理論等先進的手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些都使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向縱深、向生產社會經濟系統邁進了一大步,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我們深刻地感到在經濟發達地區僅僅進行縣級農村經濟發展規劃還是很不夠的,應當在縣級規劃的宏觀指導下進行城市群的統一規劃(3)。
作為山東省,要合理規劃山東半島城市群,將其作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基地。其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經濟管理的梯度推移發展戰略模式、點軸開發策略模式,明確優化城市布局,重點發展大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合理發展小城鎮,形成優勢互補的城市體系。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原則,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和產業布局,重點圍繞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創新能力,強化集聚和輻射作用,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發揮在山東半島經濟帶中的帶動和主導作用。重點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大力發展縣級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形成上下貫通、協調一致的城市集群。
2.2充分發揮龍頭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各地要充分發揮當地龍頭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區位優勢、產業主導等,形成城市聚集效應,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在山東省要發展濟南、青島是城市群的兩大核心城市,是促進半島群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濟南市作為省會城市,是環渤海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教、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和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是經濟發達、設施先進、管理高效、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的大都市區。其地區服務職能最發達。青島臨近海岸,是我省對外經濟的窗口。青島強則半島強,半島強則山東強,作為半島的前沿,它是城市群地區制造業職能最突出的城市。它有條件匯集更多的物質流和信息流,并把它們更好地發散出去。今后我們要強化青島的中心城市地位,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城市建設檔次(4)。充分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郊經濟的發展。濟南市商河縣的玉皇廟鎮近年來借助區位優勢,實施工業立鎮戰略,在培植玻璃、機械加工、紙塑制品和農產品四大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引進了一大批總投資近億元、利稅幾個億的鋼鐵、化工和飼料加工企業,使原來以農業為主的鎮,在逐步向農業產業化和制造工業配套化的方向轉型。
2.3加快發展小城鎮,增強示范帶動能力
小城鎮是農村一定發展時期的鄉鎮企業的大本營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器與蓄水池。小城鎮地處農村與城市結合的地帶,是實現城市工業與鄉鎮工業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它不但肩負著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使命,而且承擔著支持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的重任(5)。
2.3.1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水利、公路、鐵路、電力、倉儲、信息等的建設,通過這些配套設施的建設,帶動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開辟新的廣闊的就業領域。能提高其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城鎮內外企業和個人經商辦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能增大農民向小城鎮聚集居住的吸引力,從而促進小城鎮房地產業的發展,拉動建材、建筑等二、三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農村經濟一個長期發生作用的增長點。
2.3.2發揮小城鎮的地域優勢,吸引并鼓勵鄉鎮企業進駐城鎮,建設工業經濟小區,提高鄉鎮企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增強其行業競爭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再次發揮其吸納農業勞動力就業的重要作用。
2.3.3小城鎮面向城市、農村兩個領域,上聯城市,下靠農村,是城鄉之問聯系的紐帶。它具有交通樞紐功能,物資、信息、資金集散等多種功能,它接受大中城市的輻射,能夠將城市先進的產品、技術、需求信息等向農村地區傳遞,能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和鄉鎮企業產品較為順利地向城市輸送。通過這種雙向交流方式,擴大了農村商品市場,使小城鎮成為工業品的銷售網點和農產品的集散地。
2.3.4鼓勵興辦工業園區。依托當地資源,建立各類專業化加工小區,聯接城市帶動農村,使小城鎮成為農村人口轉移和鄉鎮企業集中地,農村人力、物資、資金的聚集地。大規模招商引資,鼓勵外來人員到本地投資辦廠,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刺激消費,帶動經濟發展。青島市城陽區利用區位優勢,加大力度,引進外資,為他們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引導和帶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吸收和安置大量農民,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成為東方明珠。城陽區現已形成蔬菜、果品、水產、畜牧、花卉五大農業優勢,形成以鄉鎮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國內引進企業和私營企業為代表的投資主體及機械、電子、紡織、化工、建材、食品、飲料、醫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產品出口六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4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城區位品牌
縣域經濟是在以縣城為中心,全面發展縣城基礎設施建設,以帶動鄉鎮所在地小城鎮發展,形成衛星城市(6)。通過農業深加工項目向縣城集中,新型工業園區在縣城或城郊落戶,吸收和安置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縣城建設和發展。通過培植主導產業,擴大老工業基地建設,大規模地招商引資,鼓勵和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促進縣城建設。要加大外向型經濟發展力度,面向世界,發展國際經濟大聯合;面向國內市場,向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積聚各種資源優勢,打造本地區位品牌。壽光市通過蔬菜批發市場建設,聚集了外地大量客戶來經商,帶動了本地生產專業戶發展,使縣城發展為門類齊全、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新型縣城。實現了縣鄉一體化的共同發展。龍口市委、市政府把在城鄉一體發展上做表率、打先鋒作為首要任務,充分發揮縣級作為城鄉一體建設基本單元和前沿陣地的主體作用,堅持城鄉一體化是城鄉完全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他們充分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絕不是所有鄉村都變為城市,更不是城市鄉村化,而是消除城鄉差別,使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達到城鄉共享的過程。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突破。先后被授予“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中國食品百強縣”、“中國果菜十強縣”、“全省農民增收先進市”、“全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等榮譽稱號(7)。壽光市場的發展培育了蔬菜生產基地。全市逐步形成了12萬畝韭菜生產基地、30萬畝大棚蔬菜生產基地、6萬畝食用菌基地和l0萬畝露天蔬菜生產基地等十幾處連片的生產基地和百華里蔬菜大棚生產帶。豐富的蔬菜資源成為市場的堅強后盾。市場的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全市形成了以蔬菜批發市場為核心、以鄉鎮蔬菜分市場為補充的農副產品市場體系。與蔬菜生產密切相關的蔬菜種子、竹竿竹器、鋼絲、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市場應運而生,其中蔬菜種子市場和竹竿竹器市場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專業市場。
2.5實施縱向、橫向聯合,按功能定位城市規模
各中小城市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發展主導產業。要優勢互補,不能盲目貪大求洋。要圍繞整個經濟帶的經濟發展,勇于打破行政區域界限,跨區域聯合,甘于作“鳳尾”,甘于做配角,搞好配套服務。特別是小城鎮更要拾遺補漏,從小項目做起。一些近郊城鎮可以結合城市郊區化的進程,吸收大城市轉移的人口和產業,成為大城市的衛星鎮,直接接受城市文化和城市觀念的輻射(8)。市、所在地的區、辦事處,是城市和農村的過渡區,對城市有很強的依賴性,有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的經濟前驅性。要緊緊圍繞城市規劃要求,在完善城市配套上下功夫。建立適合城市居民需要的副食品基地,建立適應城鄉市場需要和吸引城市工業擴散的工業結構,努力發展第三產業。上上下下,相互聯合,互相支持,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實體。淄博市依靠傳統產業優勢,實施工業興鎮,形成了博山瓷器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日照市充分利用沿海海域寬廣的優勢,形成了圍繞海域發展的生產、加工、銷售及旅游等多行業發展的氛圍,帶動市縣鄉一體化發展。
2.6實施外向型戰略,搭建經濟全球化平臺
我國沿海有許多城市,他們承接國外產業轉移快,帶動內地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優勢,在經濟建設中逐步成為對外貿易發展的橋頭堡。山東半島城市群臨近海域,有較長的海岸線,發展對外貿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青島作為全國較大的進口港口,是對外貿易的領頭羊。煙臺渴望成為以現代制造業為中心的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威海和日照在積極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東營作為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在努力拉長產業鏈條,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在這些地區要圍繞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吸收國外技術和項目來本地落戶。半島城市群應以經濟國際化為市場導向,強化與日韓的經濟聯系,把與韓國的經濟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9)。并進一步向內地延伸和擴散。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業向深度、廣度發展,有利于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更大程度上使農民向小城鎮集中,帶動小城鎮發展(10)。從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來看,外連海外、內接農戶的“市場+企業+基地+農戶”是山東半島農業產業化經營比較成功的模式。通過鄉鎮企業的集中帶動城鎮規模的擴大,增強小城鎮的人口和經濟集聚程度,形成規模收益。
參考文獻
[1]張晴,羅其友,劉李峰,國外城鄉統籌發展的做法與經驗,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02):76-80
[2]中國農業統計資料2011.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3]張立生,經濟發達地區開展鄉(鎮)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必要性的探討,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87,(06):45--48
[4]王成新,李新華,王格芳,城市群競爭力評價實證研究——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05):50-54
[5]李春玲,中產階層的現狀、隱憂及社會責任,《人民論壇》雜志總第318期;23-24
[6]孫曉娜,淺析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經濟研究導刊,2009,(23):61-62
[7]姜迎春;熊偉,龍口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情況調查,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03):49-53
[8]戴潔;李華燊;政府責任:收入公正分配與階層合理分化《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35-36
[9]林華景、擴大中等收入階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學習時報2005、11、16
[10]王乃靜,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新探,經濟科學出版社;第1版2005年
作者簡介:何傳新,泰安市委黨校,教授。
來源:第八屆縣鄉干部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