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南省為例
【摘要】當前,中央提出了“雙創”號召。課題組以問卷調查形式對大學生進行了調研,分析了大學生農村基層“雙創”的意愿及特點。現今農村基層社會生態對大學生農村“雙創”形成嚴重影響。因此,應多方努力,為學生提供農村基層鍛煉機會;保障大學生到農村“雙創”的用武之地;還要建立與農村“雙創”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 雙創 農村基層社會生態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三農”的發展是決定小康社會是否全面建成的關鍵因素。“三農”要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等人才資源的支撐,農村基層社會蘊藏著創業創新的巨大空間。當前,中央適時提出的“雙創”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三農”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優秀人才資源配置機遇。大學生作為農村“雙創”的主力軍,其“雙創”意愿與能力不僅關乎未來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更關系著中國小康社會能否全面實現。所以,關注大學生“雙創”意愿與農村基層社會形態的互動關系,是當前“雙創”推動行動不可忽視的內容。
大學生農村基層社會“雙創”意愿調查
在社會生活中,“農村基層”從地域范疇上來講,一般指廣大農村、鄉鎮;“農村基層社會生態”指在廣大農村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條件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社會狀況。
河南是個農業大省,農村面積占其總面積的90%。為了了解大學生農村基層“雙創”意愿及農村基層社會形態對大學生“雙創”的影響,課題組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選取河南科技學院的2013級和2014級16個專業、53個班級的1383名在校大學生,收取有效問卷1350份,有效回收率為97.6%。
由調查內容看出,經過國家及河南省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與不懈努力,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較前些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大學生在擇業上不再把社會地位和單位性質當作主要因素來考慮,也有40.62%以上的學生愿意到農村地區等基層去工作,49.38%的大學生愿意留在家鄉附近地區工作。參加調查者87.5%為農村戶口,也就是說近一半的大學生還是愿意留在自己的家鄉或農村地區工作的。對到基層去工作的工資待遇要求也顯得比較客觀,不大作不切實際的要求。
但是,還要看到,45%的大學生不太愿意到農村等基層地區去工作,1.88%的學生非常不愿到農村等基層去工作,這二者占調查人數的46.88%。而只有27.85%的大學生是基于建設家鄉、奉獻國家意愿留駐農村,而這部分人才有可能長期留駐農村。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意愿并不容樂觀,更遑論大學生長久扎根基層了。
另外,大學生到農村等基層地區的職業選擇,愿意自主創業的占31.25%;選擇到鄉鎮政府部門工作的占30%。另外,還有部分希望到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到基層去的工作待遇,希望工資在2000元以上的占83.76%,不計較待遇的只有9.38%。由此看出,部分大學生還是想在農村施展自己的才華,但是,大部分大學生還是有求穩求利的意愿。當然,這與鄉鎮政府部門及大型企業的福利待遇好、穩定性高、社會排序高等有關系。
即使部分學生愿意到農村去,有62.5%的大學生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等并不太了解。而調查中發現農村經濟情況對他們的就業影響程度也非常重要—認為很有影響和比較有影響的分別占到15%和45%,共有60%。
所以,總體來看,大學生到農村去實行“雙創”的意愿并不十分強烈。大學生作為農村、農業發展水平提高的人才支撐,此現象對“三農”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農村基層社會形態現狀
為什么大部分大學生不愿到基層就業?基層為什么不能留住大學生?對此,課題組也進行了調查。從大學生自身方面講,認為在基層工作前途渺茫的占46.33%;認為到農村去才華難以施展、個人價值不能實現的占27.59%;自己不了解農村環境、缺乏農村工作經驗的占15.87%;認為到基層工作不夠體面的占8.02%。從客觀環境方面來看,因大學里未學到農村工作知識的占26.43%;因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基層工作條件艱苦而不愿去的占42.03%;因后續政策保障不足、實現再就業出現困難的占36.23%;其他原因的占3.01%。
即使有40.62%的大學生愿意到農村去,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到農村積累基層工作經驗以便以后更好跳槽的占49.07%;因基層工作壓力相較微小的占48.33%;大城市難以找到理想工作、不得不到農村去的占36.78%;認為國家扶持的農村地區福利好、工作穩定的占28.12%。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怪圈:農村越貧困,越難以吸引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大學生越不愿到農村去工作,農村越難以擺脫貧困。有的即使因機遇良好或者優秀帶頭人偶現而獲得一時發展,終因人才匱乏而難以獲得持久發展。這種現象固然與大學生自身知識結構、閱歷能力、價值觀、人生觀有關,但是,基層社會的客觀環境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如何為大學生“雙創”打造更加合適的基層社會環境與條件,是關系農村發展乃至小康社會能否全面實現的重要制約因素。本文重點探索農村基層社會情形這一客觀因素對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影響。
農村基層經濟社會生態。調查發現,農村發展落后是難以吸引大學生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我國過度注重發展工業,導致涉農地區,尤其是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現在國家非常重視“三農問題”,每年對農業投入很大,但成效并不明顯,三農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依舊滯后。原因很多,主要還是與農村嚴重缺乏真正有知識、有理想、有方法并真正愿意到農村去實行“雙創”的人才有關系。目前,農村的經濟政治生態呈現出經濟發展滯后化、文化生活扁平化、價值秩序過渡化、社會排序邊緣化的狀況,這嚴重影響著大學生到農村實現“雙創”的意愿與行動。
一是經濟發展滯后化。目前,城鄉發展水平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而其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2014年,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編寫的《中國農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報告稱,中國城鄉居民收入雖然比2013年略有回落至3.03:1①,而這樣的城鄉收入差距已經超出了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城鄉同比。截止2014年,中國農村還有8000多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另外,城鄉差距還表現為嚴重的教育、消費、醫療等領域巨大反差以及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等。農村基層落后的發展狀態,使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對到基層就業望而卻步,寧愿在城市苦苦掙扎、苦找工作也不想到基層就業。
二是文化生活扁平化。以河南省為例,農村占比巨大,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0%。而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十分單調,且文教水平、科技水平都十分落后。以鶴壁市對農村文化的調查為例,2014年9月,其共調查了全市100個行政村中的132個農戶,結果顯示農村人的文娛活動主要是打牌、看電視。②由于財政對農村文化生活長期投入不足,廣大農村嚴重缺乏名副其實的圖書館、健身器材、電影院、公園等設施,以及文藝匯演、群眾活動、體育運動、比賽等活動更是稀缺。另外,農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設施落后,衛生、醫療條件滯后。許多大學畢業生擔心一旦到基層去,在落后、貧瘠的文化土壤中,不僅不能讓自己的各方面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和發展,并且逐漸會被落后的文化所浸潤,反而使自己的素質下降。
三是社會排序邊緣化。新中國成立之初,農村居住人口就被定為農業戶口,從人口遷移、糧食供應、社會權利等各方面就與城市居民有了差距。之后,政府公共投入長期向城市傾斜,在居民收入、教育、醫療、就業、消費等方面都過多偏向城市,使得農村發展水平與城市相距越來越遠。這樣,造成人們觀念認識上對農村人的歧視,農村人在社會價值排序中處于底層,在農村工作的人不僅要自己承受心理壓力,還要面對尋找伴侶、結婚、家族威譽、事業發展空間等現實問題。現今,中國農村正處于轉型期,大批勞動力及物力向城市轉移,國家在資金投入、資源配置以及人才分配上也沒有從根本上向農村傾斜,以致出現了許多“空心村”、“農村衰敗”現象,使得農村價值排序更低。這更加劇了城鄉人才質量和數量的“剪刀差”,人才流失嚴重,使得大部分農村“廟小請不來大菩薩”,更給大學生農村就業形成心理沖擊,讓本來就缺人才的鄉鎮農村更是雪上加霜。
以上問題的存在,閱世未深、資歷有限的大學生往往難以面對和處置,使其在農村工作頗有無力、無奈的感覺。從而導致其人浮于事、不思進取、平庸度日、難有作為,或者逃脫、流失。
農村基層政治生態。一是農村利益群體再分化。我國社會轉型期呈現的社會變化在農村反應更加強烈,主要表現為農村宗法倫理社會正走向沒落,社會分化嚴重,利益主體呈多樣化,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已經形成,比如有農業生產者、個體工商業者、私營企業主、農民工、農村干部等階層,其利益訴求各不相同,價值理念不斷分化,愿望訴求不盡相同。各個階層之間摩擦乃至沖突的事件不斷發生,再加上村莊宗族勢力、宗派勢力等參與其中,局面復雜;同時,傳統社會中的鄉賢治理、宗法倫理治理、政府單向控制等傳統治理模式失靈,輔之以農村干部貪污腐化民憤大等情況,使得當前農村利益協調難度加大,各種矛盾、糾紛層出不窮,局面頗為復雜。這對于剛剛大學畢業、社會閱歷不足、思想單純、處理問題能力較弱的大學生來講,其處置難度不亞于在大城市打拼,使其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基層就業的積極性。
二是大學生政治身份顯尷尬。從農村管理體系上看,大學生“村官”在村委會處于輔助工作地位,村務決策權還是被原生村干部掌控,由此使村民們并不真正重視大學生村干部,使其工作難以開展。從政治身份上看,大學生村干部身份頗顯尷尬—大學生是政府通過國家選拔機制選出的“干部”,卻沒有納入公務員體系、享受公務員待遇;與原生村干部相比,他們沒有本村戶籍及土地,是“外來人口”。從薪金待遇上看,雖然大學生村干部的日常工作與鄉鎮村干部職責一樣,但沒有正規編制,待遇也不盡相同,一些地方除了養老保險,就沒有其他保險保障。從工作績效上看,大學生知識豐富、思路活躍,但無經濟實體作依托,試圖施展工作思路時,難以對農民起到示范、引導作用,農民不敢信任大學生的新思想、新思路,這使得大學生難以真正開展工作,也難以真正獲得心理歸屬感,由此也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
三是農村“雙創”引導機制不成熟。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是短板。要補齊此短板,人才是關鍵。要使大學生真正在農村實現“雙創”,首先,培訓、引導其職業能力是一項重要工作。就目前高校教育內容而言,并沒有對大學生進行農村工作內容及能力的專門培訓。部分大學生雖然對農村創業懷有深厚喜歡之情,但其知識結構并不完善。而目前對大學生村官的培訓存在時間短、事務性、局域性、臨時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真正在農村“雙創”沒能起到真正引導作用。高校、政府合力加強對其職業能力培養是當務之急。其次,搭建起大學生“雙創”的創業平臺也必不可少。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而現實是,各地財政支持的創業資金不足,鼓勵“雙創”的優惠政策沒有形成系統體系,大學生融資困難,其自主創業的激情勢必難以點燃。
大學生農村基層“雙創”引導措施
面對大學生不愿、不能到農村基層創業創新的狀況,課題組認為,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積極籌措、多方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農村“雙創”機遇。對農村事務不熟悉、不適應阻遏了許多懷有到農村實現“雙創”理想的大學生的腳步。事實上,眾多農村及鄉鎮政府工作頭緒繁多,經常面臨人手短缺的局面,也希望把一些適合的崗位提供給大學生進行實習活動。因此,高校有必要與地方政府,尤其是鄉鎮、農村的政府、機構加強聯系,為大學生創造實習、實踐機會。為此,首先,應該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聯系機制,改變地方政府需要人才求不得、高校學生實習無去處的局面,為學生爭取更多基層鍛煉的機會。其次,為了解決大學生學業后顧之憂,以腳踏實地地工作,高校可以實行彈性學制,以保障大學生工作穩定性。再次,高校應該建立選拔機制,把那些真正有志于農村建設的大學生選出來,進行針對性地重點培養。農林高校要利用自身學科優勢,在農村基層等地區實行定向招生,向農村基層推薦優秀畢業生。最后,農村基層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及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特色吸引人才機制,制定留得住人才的政策性條件。
第二,珍惜人才、狠抓落實,為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提供用武之地。從上文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許多志愿服務基層、意欲到農村去實行“雙創”的大學生也是有的。并且,隨著鼓勵政策、機制真正落實,愿意到農村去的人會越來越多。然而,鑒于許多省份農村基層生態落后,許多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去難有作為。所以,首先,為了“三農”發展,各農村基層一方面應加強自我完善,吸引畢業生,同時要切實落實上級各項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其次,要真正讓留在農村的大學生有實職、有實責、有實權,確保其學有所用、用有所成。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國家應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與傾斜,不斷償還對“三農”歷史欠賬,加快其發展速度,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三,加快改革、積極探索,創立相應高校與農村基層的聯動機制。調查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適合到農村等基層就業。一些志愿服務于“三農”及一些來自農村家庭的學生,更愿意回到農村去建功立業、改變家鄉面貌。因此,通過政策鼓勵、定向培養等做法讓這部分同學到農村實現“雙創”更具現實性。首先,建立相應制度,以確保有限的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全面提高農村高中生的入學率,為農林院校提供更有潛力的人才來源。其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到農村去建功立業觀念的培養。再次,農林院校及與“三農”相關的專業應突出發展自己的特色,為大學生到農村去“雙創”奠定知識基礎及能力基礎。最后,國家及各省應根據形勢不斷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建立更多農村就業保障機制,消除大學生的工作生活后顧之憂。
農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任務更加艱巨。要改變“三農”滯后于中國整體發展的局面,吸納人才是關鍵。各級農村部門機構應該抓住目前中央號召“雙創”的大好契機,主動為大學生到農村實現事業發展完善、創新各種機制,創造良好的基層創業、就業環境與條件,使大學生“雙創”與“三農”發展真正結合,產生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
(作者為河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科技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微社會+社會’教學模式創新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PUZD15)
【注釋】
①“《中國發展報告》之一:中國城鄉差距之大世界少有”,財新網,http://china.caixin.com/2014-12-18/100764539.html。
②“鶴壁市開展農村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工作”,河南省統計網,http://www.ha.stats.gov.cn/hntj/zwgk/zwdt/tjdt/sndt/sxsgz/webinfo/2014/09/1409715622857498.htm。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