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品種試驗渠道多元化和審定標準寬松化,育種科技人員和企業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白熱化。同時,科技人員不但要競爭科技項目,很快就要競爭科企合作機會了。到那時,競爭的大部分主動權將轉移到企業。
農研報告(四)
以往40多年,我國形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農業科技研發系統,在促進農業科技發展、普及實用先進技術、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造福農民的同時,也造成科技資源的重復、浪費和過剩,如果解決得不好就成為國家的財政負擔。以種子產業為例,育種研發和種子生產、營銷能力都是過剩的。即使從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出發,也需要為過剩的科技資源尋找合理出路。
作為農業科技研發系統,需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形成的新特點,調整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的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必須有一大批像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這樣的科技力量面向區域和基層從事應用技術研發,還需要建設強大有效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系統。同時,需要有一大批科技人員以各種方式到企業去,支撐產業發展。
現在科技部主導的科技體制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問題很多,與改革的宏觀思路和國家目標不一致。科技部制定的國家科技項目不但內容脫離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管理方式也不符合國情需要。重大科技項目集中到少數科研機構,連多數省農科院和省農業大學都沾不上邊,地區農科所就更拿不到項目。這將造成國家農業科研系統越來越脫離生產需求,越來越不接地氣。所以,地區農科所和省級農科院不得不尋找更好的出路,合理搭建農業科技研發的資源結構。
有來自基層的科技人員很擔心未來出路,這本身是好事情。基層科技人員的這種焦慮是在當前科技體制改革與社會經濟大背景的沖擊下對科技資源結構與自身利益的長遠思慮,也是對未來改革與創新方向的有益探索。
從目前看,科企合作的形式比較好,比較靈活,能做到進退有余,對企業和科技人員都比較有利。科技人員到企業去,要看準了再干。科企合作、兼職、掛職、全職等各種形式都可以,但不要沖動。因為企業是多種多樣,社會是動態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模式。如能施行科企合作育種會比較好,而且很靈活,有緩沖余地和試探著往前行,比較符合當前科技人員的心理狀態。
不要以為所有地區農科所都能轉型到企業。因為企業用不了那么多研發力量,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必然破產或轉型。所以科研機構選擇合作企業,須慎重。關鍵是育種者自己掌握過硬的技術和種質基礎,同時善于商業育種的研發管理。
科技人員到企業去,必須明白個體經驗育種已經越來越走不通。即使是個人或小課題組的育種方向、技術路線和管理模式也都需要改革和創新,再不能沿著一些玉米專家、教授和院士們已經走不通的思路從事育種研發和管理。到企業去參與競爭,需要有個pipeline式的好團隊,其結構與管理符合商業育種要求,并在種質改良和創新上有較豐富的積累。關鍵是提高自己的育種能力建設。這樣與企業合作才能有優勢。
總之,基層科技人員不要慌了神。要想一想自己怎樣適應商業育種的改革與創新需求,首當其沖的是改變自己的思想,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未來科技人員不但要競爭國家的科研項目與經費,還要競爭科企合作。社會上有許多民間育種者,自費搞育種,南繁北育,工作和生活都很艱辛。他們是對體制內育種研發系統的強有力挑戰,更加劇了育種研發的競爭局面。特別是西南地區,許多個體育種者和小企業,雖然科技資源不足,基礎較差,但他們拋棄了科研機構僵化的育種思路與方向,采用創新的技術路線,大刀闊斧地開展種質擴增、改良與創新,取得明顯進展,在西南玉米種業市場成功地擠走了跨國公司的產品,基本上恢復了民族種業的地盤。
這些體制外的育種科技資源具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和靈活多變的運行機制。他們基本上不受各類權威(含作物育種院士)中國特色的狹隘思維蠱惑,也不受行業管理體制的束縛,能夠橫沖直撞,也比較善于找到和利用修訂后種子法的空隙和漏洞,其中有些人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競爭能力。就像四十年前的登海一樣,他們當中必定有人在實踐能力上超過專家、教授、院士和權威。不但能創造科技成果,還會積累個人與社會財富。但這其中大部分人畢竟素養不夠,落在他們頭上的機遇沒有那么多,畢竟全國的農業科技資源都在過剩,誰也逃不脫大洗牌的命運,他們更是加劇了資源過剩狀態,且處于激烈競爭的漩渦,所以他們中的多數人未來前景黯淡。
新修訂的種子法不盡如人意,有人形容為半截子法律,必將令管理者作繭自縛,疲于奔命。但修訂過程所顯示的民心向背已經使管理部門不得不做一些改革措施,不可能再施行極端官僚主義的品種審定管理辦法,也不可能固守原來那套反智反科學的品種審定標準,且不說那是一套極端腐敗的管理制度。
隨著品種試驗渠道多元化和審定標準寬松化,育種科技人員和企業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白熱化。它的好處就是釋放出創新積極性,哪怕只釋放出百分之一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白熱化競爭必然催生創新、必然提高育種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催生了企業對育種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育種科技資源的分化將是必然趨勢,是遲早要發生的。為了1個創新,哪怕釋放出99個妖魔鬼怪也是值得的。那百分之一的創新一旦進入市場,將引領全國的育種方向,并擊垮那99個妖魔鬼怪。這就是市場競爭的奧妙。何況,將要釋放出來的創新能量絕不只是百分之一。
修訂種子法以后,國家和各地方審定的新品種猶如“井噴”,這將加劇種業的產能過剩。但我們要反思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真的需要那么多品種嗎?我們的種子產業需要那么多結構單一而又不清不楚和管理混亂的育種者隊伍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且不說目前“井噴”的品種并沒有完善育種流程管理,絕大多數品種還是落后育種思路和育種技術的落后產品,并沒有明顯的創新,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育種流程檢驗,絕大多數新品種只是半成品。因此,管理部門不要被眼前的“井噴”現象嚇唬住,一兩年以后,企業會冷靜下來,大多數品種只是一堆新的垃圾而已。
科技人員不但要競爭科技項目,很快就要競爭科企合作機會了。到那時,競爭的大部分主動權將轉移到企業。所以,育種科技人員必須堅定不移地調整育種方向,堅定不移地修正育種技術路線,還要把這兩個堅定不移落實到種質改良和種質創新。即把理論與技術落實到產品創新。這才有實力參與競爭。不管企業性質與規模大小,也不管科研機構的性質和大小,都必須把握正確的育種方向和正確的育種技術路線。這是沒有疑問的。
再下一步,科技人員之間要以適當方式聯合起來,在不同層次上開展合作。聯合的動力是市場機制。這個趨勢現在已經開始,雖然只是探索,但將會成為基層科研機構必須抉擇的方向性問題。如果搭不上車,許多人恐怕就攆不上歷史車輪了。
作者為國家玉米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