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今天發布的一則通知刷了屏。通知全稱是《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高度重視政務輿情回應工作,建立健全政務輿情的監測、研判、回應機制,落實回應責任,避免反應遲緩、被動應對現象。其中特別強調,要進一步提高政務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的開通率,提升回應信息的到達率。
一直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務輿情應對方面乏善可陳,特別是當重大事件發生時,面對媒體的追問,以一種鴕鳥心態,能躲就躲,能混就混,不僅影響政府形象,更影響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信。造成這種尷尬現狀的原因錯綜復雜,歸結起來,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官員缺乏媒體素養,缺乏擔當精神,怕說錯話;另一方面是媒體對政府缺乏信任。要解開這種尷尬局面,營造敢于擔當的環境以及政府與媒體之間的互信,殊為關鍵。
政務輿情回應不僅是危機公關的技術,更是塑造權力公信的藝術。積極擁抱政務輿情“主動回應時代”,需要在“快、準、狠”上下功夫。如果僅僅是“回應迅疾”,卻王顧左右、隔靴搔癢,仍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的輿情漩渦。比如常州外國語學校被污染事件經央視曝光后,當地有關部門大篇幅“快速”回應。結果呢,因內容存疑,引發輿情發酵。又比如眼下山東記者被打事件,德州市公安局的反應也“堪稱神速”,同樣因存在疑似“硬傷”,反倒成了輿情升級的催化劑。凡此種種,都說明回應政務輿情,除掌握輿情的第一時間點外,還得直面輿情核心、誠意發掘真相,既要準確判斷輿情走向,更要“狠”心自我加壓。
做好政務輿情工作,不僅關系到具體事件的順利解決,更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關系到社會和諧。它需要政府的敢于擔當,以及媒體與政府的良性互動。正如《通知》里提到的,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行回應,對特別重大的政務輿情,本級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切實負起領導責任。同時,對出面回應的政府工作人員,要給予一定的自主空間,寬容失誤。有了擔當和互信,政務公開的大門才會更加敞開,政務信息也將更加透明。
作者單位:安縣投資促進服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