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東市、西寧市等地調研考察,就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訪了農村牧區、企業、環保科研單位。(8月25日 新華網)
貧困問題,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攔路虎”,也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事情。總書記曾在云南考察時指出,扶貧開發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六年時間了,時不我待,扶貧開發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干,不能光喊口號,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河邊鎮屬于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鄉鎮,精準扶貧是我們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務。前階段,我到各村調研精準脫貧工作推進情況,村組干部普遍反映精準脫貧工作存在三種困惑:一是部分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嚴重;二是因懶致貧是一塊硬骨頭;三是因病致貧有一種無力感。
通過對我鎮目前精準脫貧工作的現狀分析,存在上述三種困惑的主要根源在于:一是觀念落后。這既有貧困戶自身的觀念問題,也有幫扶單位的觀念問題。從貧困戶自身看,“懶漢”思想比較嚴重,一些懶漢愿意賴在“貧困”里,完全依靠黨委政府對貧困群眾托底措施--低保,而且還會帶來壞的示范效應。從幫扶單位看,無論是政府扶貧或朋友幫忙,重視“輸血”,滿足于暫時給點錢讓其解決眼前沒吃沒穿的窘境,滿足于孩子就學、本人就醫、家庭受助這些小“實惠”,在長遠幫扶上缺乏“造血”意識,如何為貧困戶創造良好的就業門路,提高勞動賺錢機會,讓其能自食其力做得還不到位。 二是技能恐慌。大多數貧困戶家庭中受教育程度低,有高中學歷的人都很少,他們確有迫切希望改變自身處境,但苦于沒有技能,一些青壯年不愿外出務工,確實感到“啥也不會,只能干體力活”等。三是缺失約束機制。村組干部反映,在精準脫貧上部分貧困戶特別是因懶致貧的貧困戶,存在“皇上不急太監急”。比如,針對部分青壯年的失地農民,黨委政府與駐地企業聯系進行就業崗位培訓后到企業打工,可是有的干了一陣子就不干了,嫌工資低、怕吃苦;針對部分年齡較大的貧困人員,黨委政府安排其就近從事環境衛生等勞動強度并不大的工作,可他們嫌打掃衛生臟累不愿干,對這部分人除了鎮村干部口頭教育外,目前沒有好的辦法來約束或懲戒。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鋒號已經吹響,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成為基層黨委政府的首要任務,必須找對“窮根”、精準扶貧,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和持久戰。
1.領導要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脫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作為基層黨委政府必須把精準脫貧列入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思想要上重視,不能有惰性,更不能視而不見,讓其自生自滅。精準脫貧各項工作不能停留在層層傳達、層層表態上,關鍵是要層層抓好落實。要健全完善各級領導干部聯系制度和駐村幫扶機制,實現貧困村駐村幫扶全覆蓋;精準脫貧目標要明確到年、安排到月,幫扶措施和任務要具體細化量化落實到戶到人;要整合各方資源,強化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
2.扶貧先扶志。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貴州遵義農村時指出,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要把扶貧與扶志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基層黨委政府要從社會治理的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脫貧光榮”“勤勞致富”的理念,在重視貧困村房屋、道路等“硬件脫貧”的同時,重視新風尚培育。可以采用一些村組干部的建議,仿照道德紅黑榜的模式,對因懶致貧的這部分人建立既是懲戒更是督促的類似紅黑榜。
3.整合力量,有所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講了六個精準,“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扶貧并非扶貧部門一家的事,單靠扶貧部門一家也搞不好扶貧, 必須整合力量,有所作為。一是要搭建好平臺,尋找脫貧的致富辦法。因地制宜規劃好農業產業發展,加強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運用“互聯網+”模式,積極搭建農業科技、市場信息配套服務平臺;加強技能培訓,提高技術培訓精準度;采取結對幫扶辦法,提高精準扶貧質量。二是規范惠民政策,對現行無序的惠民政策進行整治,嚴格按照標準、程序執行國家低保等政策,形成良好的氛圍。三是大力發展經濟,堅持用發展解決貧困問題,結合本地實際大力引進企業投資,依托企業用工解決貧困人員的就業難題,促進貧困人員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發展意識上實現根本轉變。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高新區河邊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