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我們必須根據貧困大學生的現狀,采取多種手段,實行精準幫扶,幫助他們盡早脫貧解困,使他們在大學校園里安心學習,度過美好的大學時光。
農村貧困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
家庭貧困。家庭貧困是每一個貧困大學生所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他們一般來自“老、少、邊、山、窮”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家庭收入相對較少,根本無力負擔高昂的學費。很多人剛到學校報到時只是帶有路費,隨著年級的增加,他們的經濟壓力會越來越大,許多人甚至到了“借款無路、舉債無門”的狀況。他們每月的生活費很低,甚至不能維持他們簡單的生活。調研表明,貧困生絕大多數基本生活難以保障,其生活狀況遠遠低于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
心理自卑。來自農村和邊遠山區的貧困大學生在當地一般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是老師和家長以及父老鄉親眼里的希望。但是進入大學后他們發現身邊的同學都很優秀,自己不再受到老師和同學們過多的關注,褪去了光環的他們不免會產生失落感。而經濟上的貧困使得貧困生經常要為吃穿發愁,這給他們的自信心造成不小的傷害。另外,由于山區、農村和城市在經濟、教育資源和文化上的差異,使得農村的孩子在進入大學后有點難以適應城市生活。
社會支持網絡缺失。人際關系是衡量社會支持網絡的一個重要指標。有關調查顯示,超過70%的高校貧困生在人際關系上存在苦惱,很多貧困生對學校和班級沒有建立起歸屬感。貧困大學生心理焦慮、彷徨時只能求助于高中同學或者老鄉會等非正式群體,表明高校貧困生的社會支持網絡非常匱乏。
焦慮感強。進入大學后,課程和課業負擔都有所減少,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在這種狀況下,很多學生都會產生無所事事的感覺,不知道該干些什么。但是,就業壓力的增大又使大學生對未來產生嚴重的不確定感,對自己的未來難以把握,在此情況下就很容易產生焦慮。
實施農村貧困大學生救助的制約因素
經濟生活方面的制約因素。高校家庭貧困大學生都來自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經濟狀況的困境制約著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經濟生活方面的困難,直接影響著高校家庭貧困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甚至影響到他們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
學習環境方面的制約因素。家庭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環境主要包括學校的學習環境、家庭的學習環境和社會的學習環境。就學習環境來說,高校家庭貧困的大學生,他們來自學校、來自家庭和來自社會的學習環境或條件相對來說都要差一些,或者說,即使有較好的外部條件,也會因他們自身條件的限制,而不可能充分地享受和利用相應的外部條件。
救助方面的制約因素。目前,對于學生家庭是否屬于“貧困”的認定,往往是看其家庭的經濟狀況。但事實上,所謂的“貧困”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貧困”,同時也包括了精神上的“貧困”。高校對家庭貧困大學生救助工作中的受救助主體可分為群體和個體兩個方面,但當前高校對家庭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工作主要在群體方面。這樣,就既忽視了家庭貧困大學生的各種具體情況和特殊性,又忽視了家庭貧困大學生個體的個別性和差異性,救助工作就呈現出了一種空洞或泛化的特征。高校對家庭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工作,除了存在著觀念上的偏狹和救助工作的泛化之外,還存在著體系不完整的缺陷。
道德與法律意識方面的制約因素。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高校對家庭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工作特別關注經濟方面的救助,這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否則,就會使道德和法律層面的救助工作被邊緣化。想使高校對家庭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工作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必須補上對家庭貧困大學生進行相應的道德和法律教育這一課。
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實行幫扶的基本對策
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既關系到貧困生個人及其家庭的生計,也關系到學校與教育的使命,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國家的未來。貧困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國家、社會和學校三方積極地加以救助。
以人為本是貧困生救助工作的首要原則。這需要廣大高校的管理者轉變工作作風和思維方式,在制定救助措施的時候從貧困大學生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真正了解他們的需要,本著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來制定工作計劃,還需要高校工作者在現實工作中以微笑和善意接待他們,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看法,需要我們深入貧困生當中,真心和他們交朋友,了解他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只有這樣才能讓高校貧困生的救助工作更有人情味。
要完善經濟救助體系,切實減輕貧困生的后顧之憂。借鑒國外的成功做法,我們應盡快完善貧困生的經濟救助體制,建立起健全的由政府、社會、學校組成的多位一體的貧困生扶助機制,加大資助力度。為此,應完善助學貸款制度。對銀行來說,應適當合理分化貸款的風險,延長還款的期限以應付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同時減少借貸的條件限制。對政府來說,應該構建全國范圍內的學生信息系統,密切關注學生的就業流向,推行政府擔保下的學生個人信貸。對學校來說,應加強與社會的合作與聯系,給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完善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評選機制,建立應急機制以應付貧困大學生的突發事件。
加強學風和校風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鼓勵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自信,改變金錢決定一切以及消費至上的風氣,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校園氛圍。同時應加強學風建設,引導同學以學業為重,進而樹立起多元的校園價值評價標準,建立起求真求善、平等和諧的文化氛圍。可以安排一些適合貧困大學生特點的活動,讓他們從中能得到樂趣與自信。在加強校園風氣建設的同時還應該從認知結構入手,引導貧困學生正確看待人生,懂得人生的價值在于創造和奉獻。只有如此,才能重建貧困大學生的自信,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
強化對貧困生的人際交往培訓,鼓勵他們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網。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培育個體社會支持網絡的重要手段。不論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要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以良好的心態來和同學進行交往。社會心理學認為喜歡是相互的。按照這一規律,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首先要喜歡自己的同學,要屏除自己的偏見,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真誠、淳樸、能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久而久之終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與喜歡。同時,可適當吸收他們進班委和學生會工作,以便讓大家更加全面地理解貧困大學生,消除同學們原有的固定印象。學校和班級要多關心他們的困難,多噓寒問暖,消除他們對社會的偏見,培育起他們對學校和班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排解貧困大學生的自我焦慮。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培育他們完整的人格與健全的心理;加強貧困生意志品質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充分運用高校的一切優勢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動,如舉辦各類講座等。在校園內廣泛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引導、啟發貧困生消除和緩解他們的心理障礙,建立起他們的心理防衛機制。
作者單位:河南醫學高等??茖W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