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同在演講中說,城市化不是我們政府要追求的目標,實際上城市化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在工業化和進步過程中的一個過程,它是一個指標,不是一個抓手,或者是政策的指標。城市化真正的動因是什么呢?一個就是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這是城鎮化最基礎的一個東西。另外就是生產力,第二產業和農業相比的話,現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生產力實際上是遠遠高于第一產業,這也是一個發展方向。社會服務這一塊,我們以每千人人口醫療機構來作為例子看一下,城鄉和農村的差別也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改善他們非常重要的動因。
整個城市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市場化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但是對這個結果政府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減少很多滯后和基礎設施,給城市化掃除一些障礙或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
80年代和90年代大量的城市勞動力轉移,實際上是跟人口結構有關系,那個時候我們年輕的勞動力占很大的比重,所以我們覺得城市化的過程,我們還要考慮到農村有多少勞動力,另外還要考慮到農村人口勞動力的變化。城市的發展,實際上不是完全以政府意志為轉移的
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無論是從供給方面還是需求方面,都對經濟增長有很重要的作用。經濟增長了以后,也會對城鎮化,包括基礎設施的改善,對城鎮化是很好的推進作用。同時如果我們處理不好的話,也可能會帶來一系列負面的作用,這樣影響經濟增長。
城鎮化以后對于服務業的發展也有一個比較好的帶動作用。另外,城鎮化對投資也有很大的需求,供電、供水這方面的需求帶動了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2013年和這種情況相比的話,如果城鎮化提高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是帶來27個百分點的增長,另外可以促進整體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所以我們認為城市化和經濟增長是很重要的一個促進作用。
從總的來看,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這幾個創新對于區域的增長,對于區域結構的優化,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認為未來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是城市化和創新。城市化必須要跟改革在一起,城市化不是我們經濟增長的抓手,真正的抓手是改革,只要有很好的改革,才能使城市化所帶來的可能潛在知識變成現實。如果只搞改革的話,我們城市化會出現更多的社會問題,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矛盾出來,所以城市化必須要跟結構調整和改革相結合。另外城市化要更多的關注人的城市化。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