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得到實惠,就如“精準扶貧”使得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過上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新生活,而惠民政策最終能夠為民所用、為民所享,不僅歸功于國家的好政策、好方針,更離不開各級干部對政策的層層分解、剖析和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國家政策施行的好壞關鍵取決于每一個基層工作人員在“搬運”進而“解析”政策的能力及態度上。
當今社會,伴隨著民生工程不斷發展的同時,仍舊有部分群眾對惠民政策置之不理,甚至“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好政策需要先“看到好處”,更有甚者認為國家的優惠政策是“誘餌”,最終受益者只是政府和集體。毋庸置疑,群眾這種“不領情”的態度會成為全面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大阻力,畢竟,群眾接受的才是好政策。而我們不禁要反思:政策如此好,還有群眾不領情,究竟缺失在哪個環節?
首先,政策傳導深入性不夠。究其原因在于政策傳導者自身對于政策的把握程度不夠,換言之政策傳導和執行者在一定程度是“門外漢”,在面對群眾咨詢時解釋不夠清晰全面,對于有疑慮、有情緒的群眾不能及時讓其了解到政策對于其自身的受益點,面對部分群眾提出的“國家扶貧一次性給足錢不是更好?”諸如此類問題時“竟無言以對”,政策解說沒有結合群眾切身利益,也就是說沒有“投其所好”讓群眾知道自身會如何受益,群眾不接受也是理所當然的。
其次,為民務實態度不端。群眾路線是我黨執政之基,“為民務實清廉”應該是每一名黨員干部最起碼的職業素養行為規范,然而在部分人眼里,“人民公仆”這一詞似乎早已變質,認為坐在辦公室用電腦辦公比拿著鋤頭在地里耕作的莊稼漢要高人一等,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更曾一度成為群眾對公職人員普遍的認識。對惠民政策的宣講上更是“知而不道”、“道而不全”,這種“擠牙膏”式的政策解讀直接打擊了群眾搭乘改革發展這趟快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政策不敢享”便成為他們心中一道過不去的坎。
最后,宣傳引導力度不強。經濟水平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導致群眾思想意識參差不齊,進而導致其對國家惠民政策的理解方式和領會程度不同,一些守舊的、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成為部分群眾邁步向前的絆腳石。因此,基層宣傳教育工作方式不當、受眾面不廣、力度不強等問題便無法捍動根深蒂固的守舊思想。宣講方式生搬硬套,或是“陽春白雪”式的宣傳讀本,群眾往往一知半解,政策落地生根形式大于落實。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農村必須跟上看齊,而惠民政策能否被群眾接受進而順利實施,是保證農村乃至基層不掉隊的關鍵所在。就基層干部而言,如何落實好政策,其基礎在于自我消化,關鍵在于主動為之,保障在于扭轉群眾意識,必須吃透政策、把準精神,切實轉變作風,強化宣傳引導,從而最終將各類大好政策用通俗的、簡潔的、農民群體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傳遞,真正讓好政策落地生根,并且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洋縣移民搬遷安置工作領導小組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