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地方教育創新背后,都有一個個有擔當、有情懷、有行動能力的教育局長或者校長。教育的希望在基層,真正的教育家也會產生于基層,而不是那些唯理論的空談者。
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肯定是出了問題:生源規模逐年減少,辦學規模萎縮,教學質量與城市相比欠佳,農村教師隊伍老齡化、知識退化、教學方法老化……但是否可以悲觀地說農村教育一敗涂地、面臨消亡、不可逆轉呢?
從剛剛結束的第五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評選來看,農村教育問題依然存在,但希望和轉變同樣存在。因為還有一批兢兢業業的教育工作者在堅守,在力求創新。
江西上饒弋陽縣,因為真正地向農村教育傾斜,農村學校出現了學生大規模回流的現象,城里學校的大班額不復存在。這種傾斜不僅包括硬件、撥款,還包括考評、獎勵,以及新教師必須在農村學校任教5年的政策。
前些年,由于政策導向,農村學校規模急劇縮小,雖然農村學校的學生逐漸減少,但在許多偏遠地區和山區,遠離縣城和鄉鎮的村小、教學點,依然支撐著難以進城上學、農村最弱勢群體子女的教育。這種情況下,四川、河南、吉林等地,自發出現了許多小規模學校聯盟,學校、教師資源共享,共同推動教學改革。因為形成合力,找到了同道,這些區域的農村教育重新煥發出生機。
人們對教育問題的判斷,有些來自于普遍現象,也有些是個人體驗,但對教育問題的抱怨和牢騷,對于改變問題無濟于事。好校長、好教師才是辦好農村學校的關鍵。在改善硬件條件的同時,各地的經驗也顯示,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關鍵在于好校長、好教師;充實農村學校師資,關鍵是培養本土化的優秀教師。
比如,湖南省級黨委、政府持續10年大力投入農村教育,致力于改善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體現了靈活多樣的招生方式和培養模式,“縣來縣去”“縣來鄉去”“鄉來鄉去”“鄉來點去”等四種招生計劃,確保招生培養與鄉村教師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廣西壯族自治區聚焦農村教育現狀和農村教師專業發展,通過免費定向培養全科教師,重點解決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以及結構性矛盾等問題,通過提高農村教師群體質量,來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
穩定鄉村教師隊伍的重要措施是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湖南省瀘溪縣從2006年起提高鄉村教師崗位津貼,目前村小和教學點教師的崗位津貼每月可達1400元,對穩定教師隊伍起到了明顯作用。江西省弋陽縣通過社會集資,為優秀的鄉村教師頒發獎金,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教師隊伍的作用。
這些都是第五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的獲獎案例。這一獎項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于2008年發起,每兩年一屆。這些獲獎案例讓公眾看到了各地在教育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模式,如果把它們推廣,可以由點帶面,逐步推動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革。
從過去幾屆的評選來看,教育創新的案例都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而從這一屆開始,西部地區的案例變多了,反映出中西部的教育“后來者居上”。
更讓人欣喜的是,各地的教育制度改革,出現了一些整體性的解決重大問題的創新模式。農村教育中有一些老大難問題,比如農村教師的來源、培養,如何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在這些問題上,各地有了一些有效探索:廣西探索的是培養小學的全科教師模式,湖南和江西探索的是一種“中師升級版”,免費高職定向培養鄉村教師,畢業后回鄉工作5年。由于免費就讀、畢業后可以當教師,這一政策受到很多農家子弟的歡迎。近幾年,湖南省總共招收3.6萬名定向師范生,畢業1.65萬人。農村學校校長對這些免費定向生的評價非常高,因為他們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大都是本鄉鎮的人,工作穩定。
鄉村教師的待遇問題,也是農村教育危機的重中之重。湖南的巫溪縣就采取特殊政策,對在村小和教學點任教的老師,提供較高的崗位津貼,農村小學教師的津貼可以達到每個月1400元,年收入比縣城和鄉鎮的教師要高一萬多元。
雖然只是局部案例,但這些積極的嘗試還是讓人看到了農村教育的轉機。所有的地方教育創新背后,都有一個個有擔當、有情懷、有行動能力的教育局長或者校長。教育的希望在基層,真正的教育家也會產生于基層,而不是那些唯理論的空談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報 2016-12-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