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坡陡山難翻,有女不嫁石壩灣。”位于四川大巴山深處的萬源市石壩村,山窮水惡,4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今年5月,再進石壩村,片片李園長滿新綠,手指大的李子綴滿枝頭。變化始于3年前,換屆后的石壩村黨支部請來土壤專家、種養農技員,精準把脈產業扶貧,如今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兩番。(2017年05月31日 人民日報)
剛剛閉幕的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指出,嚴格落實“六個精準”要求,統籌處理好點和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臨界狀態群眾、“輸血”和“造血”、物質和精神、制度安排和壓實責任、繼續攻堅和防止返貧的關系,繼續打好“3+10+N”組合拳,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筆者認為,要統籌處理好這幾方面的關系,就必須牢牢把握主攻重點,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精準實施產業扶貧。
精準實施產業扶貧就是要做到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而在精準實施產業扶貧方面,四川各地立足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的實際需要進行了積極有益探索。譬如,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尼斯鄉的杠色村駐村干部對癥開方,幫助村里成立“高山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通江縣火炬鎮茍家壩村第一書記幫助該村45歲的貧困戶劉清平量身定制脫貧措施,幫助該貧困戶開辦養雞場;廣元市利州區龍潭鄉官山村幫扶干部幫助村民凡萬華謀劃了一條脫貧路子,就地發展養殖跑山豬。不言而喻,這些都是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精準實施產業扶貧的鮮活例證。
從根本上講,產業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脫貧的必由之路。沒有產業發展帶動,很難脫貧;缺乏產業支撐的脫貧,也難以持續。事實證明,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只能是救急解渴,興辦產業“造血”式扶貧才能開流活源,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就四川而言,全省已編制了全部88個貧困縣、1萬多個貧困村產業脫貧規劃,并結合貧困戶家庭成員的年齡結構、勞動力狀況等,逐戶量身定制脫貧措施。從前不久召開的四川省脫貧攻堅總結推進會上獲悉: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750萬減少到2016年底的272萬,4年脫貧478萬,貧困發生率由11.5%降至4.3%。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全省脫貧攻堅已經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成績屬于過去,全省脫貧攻堅任重道遠,還有更緊迫的任務、更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如果沒有產業支撐的扶貧很難保證不返貧,目前,全省脫貧攻堅還需要更大的力度,更準的措施,更多的整合,更強的保障。筆者建議,全省各地要加大脫貧攻堅的扶貧力度,圍繞“兩不愁”全力攻堅,著力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旅游、商貿流通、縣域工業和勞務經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要以產業扶貧助推脫貧攻堅,通過資本引進引導、本土企業培養、知識人才儲備等方面,加大機制創新力度,整合資源、科學規劃,打造完成的產業鏈條,形成具備競爭力的產業市場,讓貧困地區實施脫貧致富。
毋庸諱言,讓貧困群眾真正脫貧,走出“扶貧——脫貧再返貧”的怪圈,就必須貫徹落實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變“授魚”為“授漁”,變“輸血”為“造血”,以“繡花”功夫推動全省脫貧攻堅邁向精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張家界在線 2017年05月3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