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以“部分困難群眾‘懶得’脫貧”指責一些困難人員讓扶貧干部“頭痛”。周刊記者舉例“到北京當保安,嫌離家遠;到一家知名電子企業工作,又覺得加班太辛苦… …”為由,指責困難人員的觀念、思想存在問題,并認為他們信仰弱化,而強調了干部們的無奈。
我是一名村干部,不知覺也與困難村民打交道已剛好十年。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多數人習慣把有勞力、無勞力、殘疾人員、低保戶、五保戶區分開來。但,這分類或許只是方便文檔管理,但實際的貧困戶當中,還有一類是未被我們重視,或許,也可說被我們標準化后,遺忘了。
我們村干部也時常與這類困難群體打交道。如國家有新政策對困難群體區別之后,針對一些群體采取財政的補助。我們村干部不但要電話通知他們拿證件到村委會辦理,有時還要親自上門通知這類人。但,不論我們村干部工作做得多么的仔細,這類困難群體總會再一次到村委會咨詢所帶的證件,或是,總帶少、帶錯一些證件。對于他們,我們通常稱其為弱勢勞動力。但,我覺得應該將其歸類為智力、精神缺乏人員。
他們有一共同點,就是文化低,缺乏自信,沒斗志,但他們還有一些勞力,只是普遍干一些簡單、重復、低收入的工作,或是沒工作、“不想”去工作。對新環境適應相當差,對介紹的工作有很多不愿意的困難。他們這些自身原因的問題,造就他們家庭或個人長年累月積溥成厚,最終成為困難家庭或困難個人。
他們的存在,我們不必追其成因為何。但,他們被認為“懶”、“笨”的困難群體,是我們扶貧工作應該關注的新問題。我反對以正常思維或精神去套貶他們。俗語“江山易改,品性難移?!碑斔麄兊乃季S一旦固化,是很難從外部影響其改變,年歲見長,思維越僵。我們現社會時常以吃古不化形容一些上年紀的人,也是這道理。
對于這類人,我主張扶貧時從其家庭年青人員著手。如扶學習、讀書、培訓等影響其世界觀,減少這類困難群體對其下一代的繼續影響。如這類人只是個體,又如果其年歲較大了。我建議把勞動位讓年青的去干吧,沒必要強迫使其產生反后果,到時反而得不償失。
作者單位:惠州市惠東縣稔山鎮稔石村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廣東省扶貧辦 2017-07-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