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當高曉松寫下這些歌詞,并被許巍唱遍大江南北,觸動了無數人的原鄉情節。他們也許有過鄉村生活經歷,也許只是短暫在鄉村居住過,抑或只是在情感上憧憬過“詩與遠方的田野”。
時下,城市化的進程已經如歷史巨大的車輪,迅猛碾過華夏這塊古老的土地,摧枯拉朽,改心革面,但也同時顛覆著延綿數千年的古老中國記憶。如何在勢不可擋的城市化進程中,挽留住鄉村的美麗?如何讓日益衰敗的鄉村重新成為都市人心中的心靈原點?如何將城市化的成就反饋于鄉村建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于此,探索于此。
半年來,博地設計機構總設計師曹一勇和自己的團隊一直在忙于美麗鄉村的規劃和農民自建房的設計,在他看來,美麗鄉村的重塑,用純粹商品掙快錢的思維去操作,一定是有問題或者不可行的,但僅有情懷是不夠的,鄉村建設無法回避鄉村價值重塑,目前鄉村的衰落,主要是因為鄉村經濟的空心化、價值創造不足,沒有價值創造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增值,沒有增值就沒有發展,是一種惡性的循環狀態。如何解決鄉村問題?曹一勇提出了一個方案——APEC+。
他表示,A是設計,設計可以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P是規劃,規劃背后代表政府在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E是經濟,要創造價值;C是生態,包括物理生態和價值生態,前者是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等原生態,而后者則是原村民、新村民、項目運營者、政府、資本五方面組合形成的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價值生態圈,這個生態圈必須共榮共生,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態氛圍。
“設計+政府+價值+生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加很多東西,如互聯網、養老、綠色旅游、民俗文化等等,但是這四個是一個核心要存在的,這四個問題任何一方不可缺。”
博地設計機構建筑所主管、主創設計師王磊表示,“鄉村是不需要豪宅的,上百萬的投入建一個房子,但出來的效果很差;真實是最大的價值,真實就是原生態,就是返璞歸真,或者原鄉要強調原汁原味的感覺。”因為,她認為在美麗鄉村的規劃與建設上,要避免重建,而是要積極探索“如何保存原生態的機理,延續鄉村”,充分理解村民的理想與現實,在面對面的平等對話中,解決村民的實際訴求。
北京住總博地園林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鵬也認為,“我們把著眼點放在原鄉這個詞時,更需要強調尊重這個詞的重要性,尊重自然,包括生態、土著的民宿、民風,包括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要做好這件事,這個態度應該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每日房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