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環保,三年前畫溪鎮人趕跑了污染者;為收入,三年后他們又變成了更大的污染者。
三年前,村民千辛萬苦趕跑了大部分污染企業。三年后,他們為什么又對更大的污染視而不見?
來自西南財經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而無奈的故事,揭示了中國農村污染與抗爭的復雜畫面。
環境抗爭血淚史
2001 年 10 月 20 日,數十名村民闖入浙江省畫溪鎮黨委書記的飯局,將其強行帶到鎮里的化工園。在幾千名村民的圍觀下,這位書記被要求赤腳走過化工園內的土地、親自去聞工廠排出的廢水。隨后,村民們砸毀了三家工廠的大門和窗戶、搶走了公司的電話和電腦。
這樣的示威源于 2001 年初畫溪鎮政府建立化工園、引入重污染化工公司的決定。在一些村干部帶領下,擔憂環境污染的村民一直在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在得到地方領導“企業資質合格、不會造成嚴重污染、建廠計劃不會改變”的敷衍回應后,村民忍無可忍,暴力抗命。
結果不容樂觀。村民因擾亂治安被起訴、監禁。化工園則開始更大規模的擴張,共有 960 畝土地被占用、十三家工廠在此建廠。這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官方調查指出,有超過一萬畝的土地受到污染;農作物大面積死亡,不少蔬菜在地里就腐爛了;而且,由于污染 “名聲在外”,生長在當地沒受污染區域的農作物也賣不出去了。
2004 年 4 月,沉寂了兩年半的畫溪鎮村民再次開展抗爭。這次村民們希望借控訴侵占土地的名義趕走污染企業。
這樣 “曲線救國”,原因有三:第一,環境污染取證十分困難;第二,工廠確實存在占地問題;第三,當時中央政府正出臺一系列管理土地侵占的政策,這樣抗爭 “政治正確”。矛頭指向土地,實則關注污染——這一點,村民知道,地方官知道,工業園管理方也知道。
最終,因為土地問題更容易弄清,加上嚴管耕地的政治背景,“曲線救國” 取得了勝利。2005 年,十三家企業中的十一家被遷出畫溪鎮。
更污染的 “環保先鋒”?
然而,“環保先鋒” 畫溪鎮村民,親手葬送了自己的環保成果。
研究者 2007 年回到畫溪鎮,發現這里污染極為嚴重:垃圾遍地,水源刺鼻。污染的原因則是,許多家庭都從事著家庭作坊式的垃圾處理業務:他們處理從其他地方運來的各種垃圾 (包括化學品),將廢水倒入田地、將廢料就地丟棄。更為諷刺的是,當年環境抗爭中的不少主力成員,如今卻運營著這種更污染的家庭作坊。
畫溪鎮人承認,“這些污染早已超過了當年化工園的污染”。但與當年的工業園不同,當地并沒有出現針對這些作坊的抗爭。
為什么會這樣?
其一,當年的抗爭不影響村民收入,而如今任何抗爭都是斷了大家的財路?;@并沒有給村民帶來什么。超過 1, 000 名的工人中,只有 20 名是從當地招的。而僅在 2007 年,當地就有超過 20, 000 人從事作坊垃圾處理業務。因此,有當地官員說,如果化工園在當地大量招工,也就不會有當年的抗爭了。
其二,經營作坊的是 “自己人”,經營工廠的則是 “外人”。親朋好友,鄰里鄰居,七大姑八大姨,誰家做點什么生意大家都不好意思反對。而相應的,化工園中的工廠是外來的污染源,當然比較好抗爭。
為環保,三年前畫溪鎮人趕跑了污染者;為收入,三年后他們又變成了更大的污染者。這樣諷刺的故事說明,中國農村的環境抗爭是根植于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背景的。不能認識抗爭村民的真實訴求,恐怕無論環境問題還是社會問題,都難以被真正解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政見CNPolitics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