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加大扶貧力度以來,很多貧困村面貌發生了巨變。但也有一些貧困村在執行中出現扶貧“大鍋飯”,導致精準扶貧“落不了地”。記者近日在山西省婁煩縣獨石河村采訪了解到一些這樣的情況。(人民網 2016年11月16日)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都十分關心扶貧工作,尤其重視精準扶貧。所謂“精準扶貧”,就是要因地制宜地選擇脫貧路徑,“輸血”更“造血”。有人打趣的說,“精準扶貧工作,就像點穴治病。我們實施‘點穴式’扶貧,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精準度,取得明顯成效”。全國各地的貧困地區條件有所差異,貧困家庭的的貧困原因也各有不同,唯有深入其、量體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精準扶貧的效用。
因地制宜,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是基礎。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地理條件限制,要發展經濟必須因地制宜,用創新的方法激活農村的“細胞”。一是制定脫貧攻堅行動計劃,通過扶持生產一批和就業發展一批。二是使用措施到戶精準,“分類-提升-升級-致富”的總體思路,圍繞制定工作方法,認準脫貧方向,找準脫貧靶、壓實工作職責,全面助推“精準扶貧”持續發展。
“精準扶貧”本質是解決“造血”問題。長期以來,一些地方解決群眾脫貧的辦法就是“輸血”,脫貧過后再返貧,往往治標不治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精準的滴灌,扶貧的最終目標不僅僅要幫助農民群眾從資金上“脫貧”,更要從思想上、技能上、可持續上發展上真正“脫貧”。要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這樣才能在扶貧工作中扶出新希望、新成效,讓貧困群眾得到更多更大的實惠。
“精準扶貧”不僅僅是干部的重要工作,也是群眾對熱切盼望。“精準扶貧”的細胞在村、戶,因此村級“帶頭人”十分重要。要進一步落實一批能力強、知識水平高、懂基層的年輕干部駐到農村一線,擔當村級帶頭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用對了人,才能真正的將“精準扶貧”落實到實處,才能得到熱切盼望脫貧的貧困群眾的支持。
“精準扶貧”調動群眾積極性是關鍵。說道將“精準扶貧”落實到實處就必須要有扶貧計劃、扶貧資金、扶貧項目,一些地方將“精準扶貧”變成了吃大鍋飯,搞扶貧“平均主義”,這樣大大削弱了群眾的積極性,同時也助長了“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精準識別,制定路徑、精準管理、精準幫扶,扶到點上、根上。
“精準扶貧”更需要充分發揮村民的原創性,凝聚貧困群眾的共識。再好的項目要落地實施,必須得等貧困群眾的支持、認可。干部認為好項目,貧困群眾不認可,扶貧扶不到點上,最終只能是扶貧資金打了水票,貧困群眾繼續貧困,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找準了項目,也要征求貧困群眾的意見,群眾愿不愿意,還有沒有更好的脫貧辦法,這些我們都要考慮進去。只有凝聚了貧困群眾的共識,干部群眾一條心,才能突破貧困中的瓶頸,減少盲目性,增強針對性,突出協作性,提高實效性,才能真正讓貧困群眾祛貧根,奔富路。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永昌鎮白沙街70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