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新鄉發文表示,公務員見面相互不稱官職,一律叫“同志”,“同志”這個稱呼將代替以往的書記、市長、局長、處長、科長等職務。筆者認為,在經濟尚未觸底反彈的改革大潮中,應當把視線更多地關注基層群眾身上,以他們的需求和疾苦為“第一信號”,把創新的思維下放到基層,少些“花架子”,多些“真功夫”,既可以杜絕彌耗資財,也可以避免貽笑大方。
稱呼就是一個代號。代號更注重的是適用度和熟悉度。將職務換作代號,用意或許是希望在作風整治上來一個創新性的舉措,但是,這樣的稱呼卻有著濃濃的“跑偏了”的意味。
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是思想上的轉變。從思想上認同,到稱呼上轉變,再到習慣上遵循,這樣的過程應該是彌費時日的,也會因為宣傳的需要,開通新鄉的大小媒體,為此增開諸多會議來統一思想。這樣做來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物資成本,其實完全可以拿來干當前更重要的改革問題。
當前改革在政務體系內更期待體制機制的創新。一個稱謂,彌費精力不說,而且需要從時光深處去將他喚醒,然后再做千般工作讓人認同,真不知道,這樣的必要性還有哪些更高遠的考量。
從實際操作的層面上講,這樣的稱呼只是讓公務員遵守,老百姓在旁邊做這種稱謂的聽眾,他們是會肅然起敬?還是會啞然失笑?或者會詬病新的“花架子”和形式主義在政務體系上演?如果老百姓也一窩蜂地參與進來,那么,“同志”這個詞語原本的經典語義和語義上的時代特征是會崩壞?還是會刷新始作俑者的期待,甚至從中滋生出生產力來呢?
胸正則眊子瞭焉!既然書記、市長、局長、處長、科長等職務存在,為什么要彌費精力再去打造另一套稱謂?一以貫之不是很好?筆者認為,“同志”這個稱謂如果通過當前不斷更新的網絡語言粉墨登場,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我們的口語交際過程中,這樣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由文件的形式喚醒其存在,反而會露出一股子對現行職務職稱遮遮掩掩的意味來,那么試問,書記、市長、局長、處長、科長們就是人民賦予他的職務上為人民服務的,這有什么需要遮掩的?與其下發文件、廣開會議、耗費傳媒,甚至啟動監督把“同志”這個稱呼從時光深處喚醒,不如扎扎實實地扎根百姓當中,用實實在在的群眾路線把“書記、市長、局長、處長、科長”的稱為孵化出濃濃的“同志”的意味來。
作者單位:綿陽市安州區興仁鄉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