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摘幾句網友的詩詞《鄉村春景 》,“春光無限好, 鵲鳥鬧翻天。 老樹發新葉, 黃金綴地間。 舊宅藤蔓綠, 翁嫗寡歡憐。 田地多荒廢, 衣食可久安?”此詩描述的是如今鄉村實景,其中好一個“舊宅藤蔓綠”,其實就是指鄉間舉目常見的廢棄不用的危舊民房。
筆者鄉下走訪,其實每個村落都有相當一部分危舊民房。一部分是上上個世紀的穿斗木結構房,四壁透風,多數無人居住,如今拆房子的工價超過了房子那幾根老木的市場價,所以也就任其兀立風中。大部分是上世紀的石木、磚木結構的瓦房,屬于70、80后的童年記憶,如今大都無人居住,部分已經殘破不堪了。
也許你會驚詫于這么破敗的房屋咋沒有出多少安全事故呢,原因很簡單,現在在政府的幫助下大多數村民都有結實的房子住,確有少部分因為貧困培補不起房屋的,政府和鄉鄰都會搭把手,幫他修繕牢固。
不過那么多的危房毫無理由地站在那兒,占用多少良田沃土,也不是個事啊。筆者問了幾個村民,他們告訴我,國家是有拆建補貼的,5.12地震時一戶有兩萬多,現在少了,大概有7500元,這點錢確實也做不了啥事,也就沒有人去搭理要倒不倒的危房了。
我們國家的土地形勢,地球人都知道的,實在是這樣,也不能讓危房賴著不動啊。筆者建議,不妨結合新農村建設,分三種情形來撬動危房市場。
一個就是“撤舊換新”政策。我們不妨加大危房改造補貼力度,比如恢復到地震時的每套兩三萬的補貼水平,刺激有條件村民的改造動機,賦予其一定動力。這個“換新”又可以分兩種情況,鰥寡孤獨類的五保戶就讓其到場鎮置換新房居住,政府出全資,利于其養老照顧。一般有能力的村民就統一到新村建設點補差價統一重建。這樣把多數的宅基地釋放出來,農村多出很多的復耕良田,很是有利于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配套基礎設施跟上了,也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目前生存質量,更是刺激了房地產經濟在農村的形成有效救贖,利國利民。
二個就是國家代拆政策。部分村民發財了在外定居,一時顧不上老房子這點蠅頭小利。還有的房主離家數十年了,連個聯系方式也沒有,可他們的房子偏偏就橫在那兒,就不讓你拆個痛快。怎么辦,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出面,搞個評估,公證,把他的房子的殘值擱在那等他哪天回來了給他。然后就大刀闊斧拆,破舊立新,多快好省建他一個新農村出來。
三個是地基置換,自行拆除。有部分村民家住縣城、場鎮,想拆老房子,但拆了又沒有意愿或錢去新農村建設點馬上修起來,這個我們可以鼓勵村民先自行拆除,把舊宅基地先騰出來,好統一規劃復耕。然后該給村民的建房補貼還是答應先給他存著,新農村的宅基地也給他留著,給他規定一個年限,比如三年內,只要他有了修房意愿,仍然可以在新農村建設點修房,同樣享受國家相應的補貼政策。
這樣一來,幾乎就掃除了危舊農房拆除的阻礙因素,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服務于農業產業化發展,利于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流轉,消除潛在的農村安全隱患,盤活農村寶貴土地資源,造福一方黎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在線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