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發展歷程
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歷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種類型,較為普遍采用的幾種模式有:簡易覆蓋型(主要以地膜覆蓋為典型代表)、簡易設施型(主要包括中小拱棚)、一般設施型(如塑料大棚、加溫溫室、日光溫室以及微滴灌系統等)和工廠化農業,其中以節能日光溫室、普通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發展最快。簡易覆蓋型、簡易設施型和一般設施型農業技術含量低,粗放經營,經營規模較小。工廠化農業是設施農業的高級發展階段,即利用高科技設施材料,運用先進的工程技術手段構建與田間傳統農業截然不同的生產環境,如同在工廠中進行農業生產。通常包括加熱系統、降溫系統、通風系統、遮陽系統、微灌系統和中心控制系統。它屬于集約高效型農業,在我國尚處于實驗階段,但代表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設施栽培已進入鞏固、完善、提高、再發展的比較成熟階段。設施栽培總體布局趨于合理,多數地區在發展中體現了以節能為中心,低投入、高產出的特色,設施設備的總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設施類型向大型化發展,小型簡易設施的比例近20年來下降了28%。設施栽培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專業品種的培育受到重視,設施栽培蔬菜的總產和單產大幅度提高,栽培作物的品種不斷擴大和豐富,不但提高了經濟效益,也促進了農民增收。設施栽培的科學研究,也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與支持。
設施農業發展趨勢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設施農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認為設施農業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主要可以歸結如下:
其一,與現代工業技術進一步結合,提高硬件質量,增強配套能力。我國設施農業要在建筑結構工程、材料工程和節水節能工程方面進一步發展,在提高主體結構質量的同時,應不斷增強配套能力。
其二,設施與設施農業產品生產向標準化發展,包括溫室及配套設施性能、結構、設計、安裝、建設、使用標準,設施栽培工藝與生產技術規程標準,產品質量與監測技術標準等。
其三,加強采后加工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包括采后清洗、分級、預冷、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過程的工藝技術及配套設施、裝備等,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其四,與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結合。實現光、溫、水、肥、氣等因素的自動監控和作業機械的自動化控制等。
其五,與信息技術結合,建立以產品、技術和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網絡化管理、模式化運行、遠程服務等。
其六,與生物技術結合,開發出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耐貯藏和高產的溫室作物新品種,全面提高溫室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利用生物制劑、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專用生產資料,向精確農業方向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健康食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投資咨詢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