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水肆虐,荊楚首當其沖。
據媒體報道,湖北省自入梅以來,遭遇4輪強降雨,農業受災嚴重。此次洪災具有受災面積廣、災情程度深、新興經濟主體損失慘重,明災凸顯、暗災更重的特點。截至7月14日16時,湖北省各地機具受損數量達到10.4萬臺(套),受災農機合作社883個,機庫棚受災面積70.56萬平方米。陰雨天氣還導致農作物生育期推遲,結實率降低。
在防汛抗洪的同時做好救災生產,成為災區必須面對的問題。
洪水對農民生產生活影響幾何
洪水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損失,主要表現在糧食等農作物減產、農民的生產生活以及農業財政收入等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冰川在接受《中國發展觀察》記者采訪時說,洪災會對農業基礎設施(如農田水利)、農機裝備、畜禽水產養殖場等造成損毀,影響時間相對較長。今年入汛以來長江中下游等地強降雨引發的洪災對災區農業生產的影響超過一季作物,并對當地畜禽水產養殖業帶來打擊,完全恢復尚需時日。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今年汛期正是水稻的生長期,會給農業帶來嚴重傷害。
此次洪災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多大?胡冰川列舉了一組數據,截至7月15日9時統計,強降雨導致江蘇、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等省(直轄市)24市(自治州)44個縣(市、區)22.3萬人受災,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600余人需緊急生活救助;800余間房屋倒塌,1700余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0.2千公頃,其中絕收900余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
災后如何盡快恢復農業生產
當前,除了繼續抗災,盡快恢復農業生產,把損失降到最低也是重要工作之一。鄭風田告訴記者,災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抗洪排澇。在農業生產中,災后最關鍵的應急措施就是補種。受災面積較大的區域可以補種生長期較短的農作物,如早熟品種的水稻等;受災面積較小的區域可以改種經濟作物。
胡冰川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見。他進一步表示,洪災結束后,各地要視當地災后恢復與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在充分尊重農民選擇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指導、支持農業生產,切不可為了政績工程倉促上馬、盲目決策。
他舉例說,在調研中發現,安徽部分災區的種糧農戶表示災后不會補種,農戶的這種決策需要得到維護與支持。而對于有快速補種補欄、恢復農業生產意愿的農戶而言,政府要積極支持,具體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對于已經投保農業保險的農戶,積極安排理賠,改善農戶短期的資金流動性;二是協調農村金融體系、農資企業安排授信、賒銷等活動,積極備種,解決農戶后顧之憂;三是應急調度農業機械參加災后農業恢復,提高水毀地區的災后農業恢復效率;四是對于受災嚴重地區的部分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合作社、專業大戶、龍頭企業),需要與農產品收購主體充分對接和溝通,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五是提供優質的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的作用,科學指導災后恢復農業生產;六是對于土地轉租的農戶,需要協調承包者、承租人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協調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降低災害后期的社會矛盾,積極恢復生產,維護土地流轉的可持續性。
農業受挫會否沖擊全年經濟
在洪災導致多地區糧食減產減收的情況下,糧食的穩定增長會否受到影響?兩位受訪者都表示,目前糧食增長并不是問題,供求基本平衡,反而是糧食結構性失衡明顯。
胡冰川說,當前,我國主要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庫存超過3億噸,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也包括“去庫存”,所以災后農業恢復的當務之急并不是保障糧食的穩增長,反倒是我國大規模的糧食儲備為抗災減災與災后重建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他以今年長江中下游持續暴雨為例指出,暴雨使得小麥收曬不充分,導致不完善粒超標、發芽、霉變等現象較多,新糧質量整體同比下降,但主要影響秈稻生產,如果洪水能在8月退去,那么中晚稻可以適時補種;如果洪水持續更長一段時間,將會影響我國糧食產出水平。值得慶幸的是,當前我國有十分充足的糧食儲備,足以應對相關減產風險。
鄭風田對此則更加謹慎。他表示,雖然這幾年國家儲備糧食是過剩的,但在災后,還是需要做一次糧食安全預警,站在全國整體糧食安全的高度,評估此次洪災給糧食生產帶來了多少損失,理清國家糧食儲備的現狀。
記者獲悉,國家統計局最近要求各地統計機構加大災后數據監測力度。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此次洪災是否會影響全年的經濟形勢?胡冰川表示,根據民政部的災情損失統計,主要經濟損失為農業損失,后期金額還會有一定增長,從全國看,整體損失仍然可控,但是從地區來看,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帶來巨大的人員與財產損失。如果考慮全年的宏觀經濟形勢,盡管今年洪災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對生產生活都構成很大影響,但是并不能對全年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從當前的數據來看,其負面作用較為有限,而且通過未來的災后重建,在某種意義上對宏觀經濟具有一定拉動作用。
他以數據作出說明,2015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農業增加值的占比小,加之我國農業自然災害的長期性,因此對經濟增速的影響較為有限。此外,我國幅員遼闊,每年受災面積與成災面積都有相當規模。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4年我國農業受災面積接近2500萬公頃,成災面積接近1300萬公頃,當前洪災的受災面積為270萬公頃,尚在可控范圍內。
“目前,很難預測此次洪災會否給經濟帶來嚴重后果,這需要對農業生產做一個整體的評估。”鄭風田則表示,現在中國經濟還處在恢復期,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應該讓壞事變成好事。
旱澇保收的“王道”是什么
應該說,這幾年面對洪澇災害時,政府的整體動員能力越來越強,響應速度越來越快,這也充分顯現出舉國體制的優越性。胡冰川說,從資源動員的角度看,我國已經建立了面對自然災害的四級響應機制。面對此次南方洪澇災害,多地啟動了防汛Ⅰ級應急響應,即最高響應機制。通過有效的資源動員與應急響應,災害損失可以有效降低。
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對于建設灌排設施的要求標準為“排澇標準達到5-10年一遇,農田防洪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具體到南方平原河網區,灌排設施建設標準為“整治現有圩(垸)區,更新改造灌溉排水涵閘、泵站,疏浚改造排水溝系,降低地下水位,推廣水稻控制灌溉技術。使水稻區灌溉保證率達到90%以上,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10年一遇,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此外,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
“顯然,從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隨著政府對農田水利的投入不斷加大,種植業抗洪能力將會不斷提高”,胡冰川說。
“此次洪災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不能和水搶地盤,否則水會發出更大的反擊”,鄭風田嚴肅地說,為了徹底解決“少雨就旱,多雨就澇”的惡性局面,強烈建議國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撥出專門經費,退耕還湖,修建水庫、溝渠、大壩來存水蓄水。
胡冰川直言,毫無疑問,“圍湖造田”等改變土地用途的行為是導致此次特大洪災的原因之一。從寬泛意義上說,耕地保護與城市化發展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在嚴格意義上,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土地的集約化利用。
他還強調,雖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與高水平資源動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減災,但是農業生產中的自然災害并不會因此消失,有必要考慮在全國層面統籌設計農業保險,系統性地分擔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為減災提供更為完備的經濟屏障。
鄭風田也表示,目前我國的自然災害保險制度尚未建立,在農業生產遭受自然災害不在理賠范圍的情況下,如何構建一個完善的災后援助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發展觀察》2016年第1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