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三部曲 用好三塊地
——聚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去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土地制度改革為主線,批準開展了一系列探索試點。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民享受到更多“土地紅利”。今年將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加大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力度。
人勤春來早。在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鳳陽小崗村,一片片標準化農田里農民開始了備耕。當初“大包干”的帶頭人嚴金昌當上了土地流轉電商平臺的小崗村區域負責人,村民們紛紛找他了解新一年的土地流轉信息。小崗村在完成土地確權后,順應農民意愿,把農民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加快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目前,該村土地流轉比例達58%,幾家農民合作社發起成立了聯合社。
對農民來說,與他們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土地權益。去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重要文件,以土地制度改革為主線,批準開展了一系列探索試點。從土地確權到土地流轉,從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到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現在,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
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民享受到更多“土地紅利”。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承包戶放心流轉,經營者安心投入。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三塊地”改革試點激活了沉睡資產,賦予了農民更多土地財產權利。
實施承包地“三權分置”
“基地里近百種藥材長勢喜人,開春收獲后,就能給社員分紅了。”日前,在山東茌平縣八仙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劉延廷一邊匯總縣里“三權分置”的信息,一邊感慨這個政策帶來的“利好”。得益于“三權分置”政策,合作社去年流轉了附近800多戶農民的3000多畝耕地,再加上代管農戶的4000畝,成了當地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
如今,大量勞動力離開農村,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承包地的情況越來越多。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看來,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從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就像“三部曲”,集體所有是始終不變的旋律。在土地流轉中,農戶承包經營權派生出了土地經營權。所以要保護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
穩定土地承包權是“三權分置”改革的基礎,要義是土地確權。當前,有關部門在農村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所謂土地確權登記,就是把農戶承包土地的地塊、面積、位置等信息載于登記簿,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權益。目前,已經有2545個縣(市、區)、2.9萬個鄉鎮、49.2萬個村開展確權登記頒證,全國已完成承包地確權8.5億畝,占比約68%。
土地確權登記為農民“確實權、頒鐵證”,化解了大量過去沉淀下來的農村土地矛盾,為促進土地流轉建立了基礎,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同。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說,今年將加快推進確權登記,增加6個省份納入整省試點,從而將試點省份擴大到28個,確保2018年底全國基本完成。要擴大集體產權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爭取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確認、股權量化和資產管理方面取得經驗。
“土地制度無論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這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條底線。”韓長賦表示,在“三權分置”過程中,集體所有權不能被虛置。“三權分置”改革既要保持集體所有權、承包關系的穩定,又要使土地要素能夠流動起來,是新形勢下集體所有制具體實現形式的創新。
創新土地經營方式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破解“誰來種地”難題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成為一把鑰匙。目前,全國農民合作社達174.9萬家,超過全國農戶總數的四成。家庭農場超過87.7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2萬個以上。“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種糧大戶+合作社”“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方式在各地涌現。
去年以來,各地加快建設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黑龍江省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85個,聘任仲裁員2047人,每年受理并調處各類土地糾紛6000多起,保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
截至目前,全國2.3億農戶中流轉土地的農戶超過了7000萬,比例超過30%,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這一比例超過50%。但是,發展規模經營并不只有土地流轉一種途徑。當前,土地托管、聯耕聯種、土地股份合作等經營方式蓬勃發展,在不流轉土地的前提下,多路徑提升標準化程度和農業效益。
為鼓勵規模經營,很多地方加大對新型主體的扶持政策。上海松江區每月給60歲以上的老年農民發放150元的退地養老補助金,把農保養老金提高到城鎮水平。
把“死資源”變成“活資本”,離不開配套的土地金融創新。吉林省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在先行試點縣,分別發放承包權證和經營權證,允許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去年以來,全省共辦理抵押貸款登記2691筆,發放貸款9.79億元;抵押土地面積63.7萬畝,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發放23億元。
審慎推進“三塊地”改革
“土地是財富之母”。對很多城中村、城郊村的農民來說,步入2017年后,村里的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可能更值錢了。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現行農地制度與市場經濟不適應的問題日益顯現。以往更多強調農地的資源屬性,對資產屬性關注不夠。農民的承包地不能用于抵押,宅基地用益物權難落實,農地轉用增值收益中農戶所獲比例過小。基于此,去年全國33個縣市區被依法授權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試點。試點工作將于今年底完成。作為試點成果,農村建設用地的同價同權問題有望被提上立法議程。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些地方就曾嘗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但此前的零星試點進展很小,也未能獲得法律的支持。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鵬分析說,因為與法律相沖突,過去許多用地單位不敢用這類土地,銀行也不接受此類土地使用權抵押融資。他認為,“三塊地”改革試點方案肯定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同等地位,有利于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交易安全。
“三塊地”改革試點涉及33個縣市區,除浙江、四川各有兩個縣外,其他29個省份均有一個縣進入試點。在這些試點縣,針對征地范圍過大、被征地農民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探索健全程序規范、補償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征收制度;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權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等問題,探索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針對農戶宅基地取得困難、利用粗放、退出不暢等問題,健全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愿有償退出的宅基地制度。
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表示,今年將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加大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力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2017-02-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