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精準脫貧之道,動員農民內生力量是關鍵
本文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先生在6月25日舉行的河邊對話中第二環節“全國各地公益參與精準扶貧的實踐討論”所作發言。劉文奎秘書長簡要回顧了中國扶貧基金會自2004年以來開展的村級扶貧實踐。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基金會認識到帶動村莊脫貧最關鍵的因素是動員村民聯合起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因此,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要采用合作社模式,通過“美麗鄉村”“善品公社”等項目在多個村莊開展扶貧實踐。
謝謝主持人,今天非常高興來到河邊村,跟大家一塊來參加河邊對話。知道小云在河邊村做項目已經幾年了,一直想來,但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剛才大家的討論,我非常認同提的幾個概念。一個是專業性,所謂專業性并不是說我們要多一些聽不懂的高大上概念,而是能夠扎在一個地方,對這個問題有透徹的了解,然后針對問題提出來有效的解決方案,我說這就叫專業性。公益組織做扶貧,我覺得剛才永光也談到,實際上跟政府資源比起來,真的從量上來講微不足道,但是也并不是沒有意義。對一村一戶我們去做項目來講,對他們來說這個資源就是很大的一個資源。但是,如果公益組織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長,能夠有創新的辦法,真的把一些根本的問題探索出解決的辦法,那我覺得這個價值更大,也就是曹洪民剛才講的公益組織的專業性,也就是說方案公益,你提出來解決的方案。
一、從單一項目到集中投入
我們簡單的占用幾分鐘介紹一下扶貧基金會。扶貧基金會做村莊是從04年開始,十幾年前。為什么我們要關注到一個村莊的項目?是因為我們在長期的一個扶貧過程中有一個困惑。原來我們做項目,教育、衛生什么都做,但是很快我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說一個村子我們三年前去是這個樣子,三年后去變化不大。當然有變化,建好的學校很漂亮,包括我們希望工程我們也建學校,衛生院很漂亮,但是農房沒有變化,村民的生活狀態沒有變化,村民的精神面貌沒有變化,村民的收入結構也沒有根本的變化。
所以當時我們的困惑就是說,這不就像個漏斗嗎?漏斗就是下面有個洞,你投入一點一點的東西,也在做,但是投一點的東西都漏下去了,最后它就變成一個無底洞,這個村莊可能永遠發展不起來。所以當時我們基于這個困惑,提出一個假設,既然是個漏斗,能不能我們集中資源在一個小的地方去試驗,集中投入,讓這個投入的這些東西能把這個漏洞能夠堵住,這樣再投入它不就是有增加值了嗎?
所以基于這個假設,2004年我們找了第一筆資金,是德國米索爾支持的,投了一千萬在五個村子,一個村子兩百萬。現在聽起來兩百萬不算什么,但是04年的時候北京的房價到現在至少漲了10倍,所以當時的兩百萬相當于現在兩千萬。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在一個村集中做項目,當時我們設計了很多項目。住房改造、土地改造、種植、養殖、種中藥材、傳統文化保護、建博物館、搞農貿市場、搞加工磨坊,村里很熱鬧,村民們也很有信心。
我們三年之后評估這個項目,我們覺得這個項目不說失敗,是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我們的想法就是集中投入之后,這個村莊我們做完了,它自己就行了,我們發現三年之后很多項目不能延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永光剛才提到項目是村民要的嗎?就我們那個民俗博物館,就是在彝族地區那個大涼山的民俗博物館,把一些民俗文化的東西都放在里面,說這個很有價值,我們的專家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官員都覺得它有價值,但是村民根本沒感覺啊,村民說這跟我有什么關系?有什么用?三年以后這些東西全是廢棄的。
類似的我們大部分的項目,都是由我們的項目官員,包括我們請的專家設計的。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小云提出的參與式方法。雖然用了這個方法,但是實際上主導還是我們的項目官員,還是我們的專家,農民沒有真正的進來。所以第一次項目讓我們的認識就是,下一次再有機會做,一定要讓村民進來發揮主動作用。但是大家知道那個時候,村莊發展的錢是非常難籌的,大家愿意捐的錢是建學校這種看得見的。
二、促進村民合作,建立農村合作社
所以,從2004年之后我們一直到2008年,第二次有機會做是汶川地震,我們籌了很多錢,后來跟企業商量能不能繼續做村莊的實驗?跟諾基亞公司,后來諾基亞說可以,諾基亞拿了500萬,我們在綿竹土門鎮一個村繼續做實驗。吸取了大涼山的教訓,我們要把農民整合起來。那個時候怎么整合?實際上我們到處調研,去青海看扶貧資金折資入股等。但最后我們認識到,村民整合起來最大的作用就是村民合作。這么多村莊發展不起來,就是農民不會合作,都是單家獨戶的生產,資源沒有辦法聚合。一個同樣的資金分下去,只有少數人能夠發展起來。當時我們做了一個測算,包括我們一個發展很好的村莊的很有經驗的老支書,他說一個村莊一個戶給他一千或者一萬塊錢,只有10%甚至只有5%的人才有可能發展起來,大部分錢花完了還會跟原來一樣。怎么整合?后來我們也觀察,我們覺得現代企業制度這套機制,實際上是最近三百年人類社會創造財富是最有價值的,它的核心的作用,就是讓松散的自然人學會了合作,把分散的資源結合起來,然后交給最能干的人去做,它的資源的利用效率是最高的,所以這個不說理論的,小云他們都可以再闡釋,但是我們的認識,是一定要引入現代企業的方法來做我們鄉村的工作。
但是現在企業制度要求企業要上稅,后來我們選了合作社。合作社是農民為主體,可以很多免稅。所以在民樂村,我們就選擇堅定不移的做合作社,所有的村民都是股東,然后合作社投資做項目,項目找村里最能干的人來做,然后賺了錢大家分。當然合作社建設起來之后,村民一下子有了力量,我們做災后重建、做民房重建,都是當時在那個區域,災后重建速度最快,農民團結起來了。但是后邊的產業項目我們就遭遇了失敗。
三、產業項目不能只靠村里能人,也不能押寶在外來能人
這個過程我簡單說一下,要找到合適的項目我們原來是希望村里的能人來做,村里原來有養豬大戶,一戶養幾十頭豬,一年賺幾十萬。后來我們說,那你來帶著大家養豬吧,我們合作社投資擴大豬圈擴大規模,然后豬圈賺了錢你可以多分一點。后來動員了半天,能人們都不干,后來為什么不干呢?他們賬算得很清楚,我們也覺得能理解。他說我自己養豬養的好好的,賺了錢全是我的,賠了我自己完全有能力承擔。我給村里養豬,賺了錢我多分,但多分不了多少,我操多少心,但一旦虧了,我在村里沒法混了,都不愿意出來。
后來逼的我們沒辦法了,我們就公開招賢,在四川日報、四川電視臺打公開的招商引資廣告,說只要你有項目適合到村里發展,到村里來我們合作社給你投資,我們合資,賺了錢你可以撬動我們的資本。最后十幾個人投了標,我們村民大會28個村民代表,加上當地的干部、企業家代表來評估打分,選了兩個項目,一個項目是食用菌項目,一個是養兔子項目。
食用菌的項目很快就失敗了,為啥失敗呢?這個食用菌的經理是從馬來西亞回來的海歸,在馬來西亞種過蘑菇。一說開展食用菌項目,村民們都很興奮,說國外種蘑菇都可以,肯定能幫助我們賺錢。結果這個老兄失敗的原因,我覺得最重要的現在總結下來,是外來的人不能融入當地這個村莊,農民不信任他。
最直接的失敗原因就是說,簡單的比方,我們的食用菌項目是小規模企業,最多用15個人到20個人,但是我們那個食用菌大棚是租的農民的地,我們一招工村民們都想來打工,村民守家在地一個月一千來塊錢,都想來。然后我們戴總,就是海歸,說我們用不了那么多人不行,村民們最后拿出了絕招,說戴總你要不讓我來打工,我的地要還給我不租給你了,最后戴總沒招,我們最多的時候用了五六十個工人,這樣我們的流動資金發工資就發的差不多了,但最后還有就是農民不信任他們,第一批食用菌的菌棒受到了污染三分之一,所以很快就虧損了,所以這個項目是失敗的。
第二個長毛兔的項目,這個人更專業,是四川草科院的兔業研究所所長,自己投了很多錢跟合作社合作。兔子養出來之后就遇到了天災,是09年金融危機,那么長毛兔兔皮不能出口了,結果價格一下就下來了,而且賣不出去,所以這個項目也失敗了。所以在民樂村,我們嘗試到合作社是有力量的,但是產業項目簡單的押寶在外來的能人,風險非常大,導致我們兩個都失敗了,這是第二次的失敗。
四、充分調動農民主動性,動員村民聯合起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
第三次,我們覺得方向沒有問題。2010年玉樹這個我們又籌到錢,又跟企業溝通,加多寶決定支持我們做這個合作社的實驗,在結古鎮的甘達村。我們去甘達村做調研,我們說你們做什么項目,能夠讓你們住上新房子之后,能夠幫你們帶來收入?他說給我們買車吧,我們跑運輸。我們剛開始覺得天方夜譚,后來一調研覺得是靠譜的。為什么呢?玉樹的災后重建量非常大,他那個房子基本全震垮了,但玉樹是高原地區沒有任何工業基礎,所有的建材都要從青海的省會西寧拉過來,這個距離有多遠呢?高海拔地區800公里,長途運輸,所以他的運費在他的重建里面成本比例占非常大的比例,后來我們覺得有市場。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誰來開啊?村民說我們的年輕人都會開車,后來才知道都沒有駕照,這是后話。捐了十幾臺大車,我們投了大約是兩百來萬,一年的時間投資全部收回來,然后村民還分了兩次紅,分青稞、分米這些東西。
后來讓我們欣慰的是,這個理事長快70歲了,帶著大家做這個生意,后來災后重建之后沒有生意了,又申請了客運線路,賣了車又換成客運的大車,開著跑客運線,這個就是常態的收入。再后來理事會舉行選舉,老理事長退休,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當了新理事長。這個合作社還在往前發展。現在他們又留了幾臺大車,到西寧拉大宗的物資到玉樹批發,他們又成立了一個批發站,現在運行非常良好。
所以,從2004年到2014年,玉樹十年我們經過了幾次失敗,到甘達村我們就覺得這條路走出來了。就是一定要把村民整合起來,整合起來發揮幾個作用,一個是把資源聚少成多。一戶包括扶貧資金也好土地也好什么東西,零散的資源形不成規模,很難去面對市場競爭。第二個,他這個合作社是把能人和窮人整合起來,不是能人干能人的,窮人在那沒人管,而整合起來之后能人帶領窮人干,產生的利潤是通過股份分下去的。對能人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杠桿翹動,他也拿不到我們的扶貧資源,但他愿意帶著大家干,那我們的資源他也能用。到甘達村的時候我們就覺得我們的嘗試,算淌出了一條路子,后邊就產生了兩個項目,一個是美麗鄉村項目,一個是善品公社的項目。
美麗鄉村項目的緣起就是在雅安災后重建,災后重建第一要務是幫農民蓋房子,到了寶興縣我們一看那個村莊條件非常好,說修好高速公路之后離成都2個多小時的車程。寶興是全國20個有機示范縣,是發現第一個大熊貓的地方。后來我們就想,這個地方能不能搞旅游啊?搞民宿啊。原來我們建災后重建的方式簡單的就是讓他們有地方住,住了以后他還是沒有生計來源,房子里面什么都沒有。我們就在想,能不能把這個房子變成民宿,讓這個房子即是居住的房屋,消費資料,也是生產資料,我們按照這個思路又開始做美麗鄉村的嘗試。這個不說了,那個雪山村14年開工,15年年初開始營業,現在基本上生意非常好,就是那個模式,全體村民都是股東,然后一部分客房歸合作社經營,利潤全體村民都分紅,當然經營民宿的人一定要我們選的,一個是貧困,一個是有經驗的能人,我們要拉出去培訓。那么現在這樣的村子已經有四個,其中兩個是災后重建的。
我們覺得有品質的鄉村旅游,一定是全村人參與,他都覺得跟自己有關系。原來的農家樂為什么敗落,第一個沒有管理、沒有組織,每個人都惡意拉客人來,然后為了賺錢價格越壓越低,惡性競爭,最后就偷工減料服務很差,很快農家樂就不行,而且沒有能力搞農家樂的人你想,游客到了村里,肯定沒有好臉對你,因為他會嫉妒你,所以我們這些道理都跟合作社要講清楚。
然后有兩個村不是災后重建的,不需要整個村重建,我們是利用農民閑置的一些房屋進行設計規劃,然后把它做成旅游的產品。因為過去的三年我們做了四個村,現在效果都非常好,那么現在包括很多企業來找我們,說他們有任務,看了半天說我們這個效果很好。原來我們給項目部門定的,說不能超過六個,我怕執行不過來,我們過去三年才做了四個,但今年需求太大,有可能會上十個項目。那么這樣的一個模型我們覺得是可以推廣和復制,但是它是有條件的,就是一定要有旅游條件的地方。
那么善品公社是另外一個,沒有旅游資源的地方怎么辦?沒有旅游資源,你如果有好的農產品也OK,我們在14年開始嘗試做這個互聯網銷售,發現潛力很大。但是,農產品真的通過互聯網銷售有三個大的瓶頸,第一個就是規模小,一家一戶你的農民根本不標準,這個規格不統一,你很難面對市場。第二個,質量你是沒有保證的。原來我們說農民生產什么我賣什么,風險非常大。一旦我們賣完了獼猴桃,后來發現一個照片,說獼猴桃很多都是泡藥水膨大劑長大的,我說如果質量問題不解決,我們就不敢干這個事。第三個,農民通過電商扶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我們的貧困戶有幾個會開店,其次,就算你會開店淘寶店,但那么多競爭店,你那個小店怎么能讓消費者知道?農民單家獨戶,我覺得做什么都不可能。
所以我們根據合作社的經驗,以合作社為基礎成立了統一的品牌善品公社,然后解決幾個問題。第一,通過合作社聚少成多。一個農民幾畝地,一個合作社我給你整合上千畝地,規模就有了。第二,我們建立了一套以合作社為基礎的一個利益制約機制。就是追溯,然后農民互相監督保證質量,而且是非常有效的。第三,我們統一打品牌。然后所有符合我們標準的,達到我們要求的,才能夠貼上善品公社的品牌,在我們指定的渠道里進行銷售,這個善品公社現在是做了第二年了,去年做了兩個產品都非常好,今年可能能復制到12個,每個月都會有一個新產品。
這十幾年到現在,我們就覺得農村要發展,農民的組織化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在農村做工作,真正解決農村的問題就得像小云那么一樣扎下來。農民我覺得農村農戶真的讓他接受合作社,聽起來簡單,道理我十分鐘就能講明白,但真正讓他明白,而且接受,而且在日常的生產經營中遵守規則,我覺得這是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的美麗鄉村項目,平均下來我們至少要三年的時間,大約要一年的時間建合作社,不是一來就建合作社,教育、溝通、說服,然后反復。有的不理解得等著,要有足夠耐心。要真正解決問題,一定要讓農民內生的,自發的從內心里覺得這個事有價值,這個時候你的一些模式才能夠見到效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公益慈善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