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金艷:工業化農業模式是技術革新還是死路一條?

[ 作者:金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27 錄入:吳玲香 ]


原題:應對氣候變化:工業化農業模式是技術革新,還是死路一條?

導讀:大規模農業生產會是有利的環境因素嗎?水土保持專家萊納斯·布洛姆奎斯特和非盈利機構GRAIN從正反兩面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GRAIN認為,“糧食主權是所有持久解決方案的關鍵所在”

全球約有44%57%的溫室氣體(GHGs)排放來自糧食系統,其中農業和由農業造成的森林砍伐占到了26%33%,這讓農業成了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化肥是這些危險氣體的主要來源。中國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國家,約占目前全球化肥使用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數是以煤為原料的氮肥。

在中國,普通農民平均每公頃土地施用化肥超過600千克。在巴西和美國,化肥的使用也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但中國的平均化肥施用量卻是巴西平均值的三倍還多,幾乎達到美國的五倍。

此外,中國農民給小麥和水稻作物施的化肥僅三分之一被植株吸收,其余都進入了河流和大氣之中。

化肥造成了許多環境災害,嚴重影響著人類健康。我們的研究顯示,由于化肥會破壞土壤肥力,作物產量正在減少。過去40年間,全球氮肥的利用效率下降了三分之二,但每公頃土地的氮肥消耗量卻增加了六倍。

想要戒掉使用化肥的惡習,僅靠技術革新還不足夠。幾十年來,全球農業政策、研究和推廣項目一直關注農業生產的“綠色革命”,這種模式以一套非常有限的種子品種為基礎,這些種子只有使用了化肥和殺蟲劑才能長成高產量的植株。

整個亞洲都開展了綠色革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國家是印度和菲律賓。在中國,農民利用生態農業,無需化肥也能達到類似的產量。這種農業生產方式需要為農民提供大量支持,重建他們的知識體系,擴大種子的品種,而且還要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土地。

在亞洲,農村人口城鎮化不僅推動了工業化進程,也促成了有利于糧食進口和農業企業的政策出臺。亞洲約有三分之二的農田掌握在僅6%的農場主手中。

現如今,中國有超過1.2億人口沒有土地,相比10年前增長了8000萬;而農村總人口則從10年前的80%減少至現在不到50%。盡管中國的國民經濟飛速增長,但農村貧困問題卻愈發惡化。較為富裕的城市人口面臨著一連串的食品丑聞,禽流感和過度肥胖等新型健康問題。

中國不斷變化的糧食體系所帶來的一些問題正在波及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等國。這些國家為了向中國出口大豆和棕櫚油,擴大種植園范圍,已經造成了森林的濫砍濫伐、殺蟲劑污染和劇烈的土地沖突。

以中國人飲食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豬肉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豬肉消費量顯著增加,供應這一需求的是小型農戶養殖的“后院”豬。這種養殖方式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極為有限,因為小型農戶所用的飼料大多是生活垃圾和當地的作物。養豬所得也是他們維持農村生活的一筆重要的額外收入。

但到九十年代末,豬肉生產轉向了大型工廠化農場,這些農場使用進口飼料作物,造成了糞便堆積和疾病的爆發,更不用說溫室氣體排放上升以及大量農村人口外流問題。農業和肉類企業的蓬勃發展使小型農戶和當地的屠戶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其他亞洲國家,以及其他家畜品種也都面臨著類似的情況。例如40年前,菲律賓的雞肉和雞蛋全由小型農場供應。但今天,菲律賓90%的雞肉都進口自其他國家或來自大型工廠化農場。

對比

萊納斯·布洛姆奎斯特

在全球很多地方,農業變得越發集約化,規模也越來越大。但如果要把糧食生產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歸咎于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就大錯特錯了。許多情況下,與粗放、低投入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集約、高投入的作物和畜牧生產方式單位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小得多。

牛群養殖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減少體現的尤為明顯。牛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牛糞作為肥料也會產生一氧化二氮和甲烷,因此,牛群養殖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原因。

在更為集約化的畜牧養殖體系中,養殖戶用以谷物為基礎的濃縮飼料部分代替牧草。這樣的方式能夠從幾個方面削減排放。牛群數量更快速的增加意味著生產特定數量的牛肉和牛奶所需要的土地、飼料和其他投入將會減少。谷物比牧草更容易被牛消化,這樣也就減少了消化過程中甲烷的產出。

由此帶來的減排令人印象深刻:相比其他較為粗放的畜牧體系,歐洲和北美集約化的牛肉和奶制品生產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更低。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生產1加侖(約3.78升)牛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是北美洲的6倍之多。

發達國家擁有更加集約化的農業系統,因而比以粗放農業為主的國家更加對氣候友好:牧草喂養的有機畜牧體系單位牛肉和牛奶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傳統體系分別高出了68%13%

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無論是從生產的角度還是從土地利用變化相關的碳排放角度,全球范圍內集約化生產體系的推廣都極有可能減少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作物生產的集約化也會帶來類似的效果。在歐洲和北美,節約土地帶來的碳排放減少遠遠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環境科學家詹妮弗·伯尼估計,過去50年間,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避免了在產量沒有提高的情況下砍伐更多樹木,由此帶來的碳節約高達1610億噸。

伴隨著發達國家的高產量而來的是比發展中國家更高的氮利用率。氮利用率高意味著,在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下轉化成一氧化二氮的氮肥數量將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將隨之下降。但減少森林砍伐帶來的碳節約要遠遠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

隨著全球農業越來越多的采用集約化操作(包括拖拉機、人工化肥、殺蟲劑以及飼養場),令人驚訝的事發生了:包括生產和土地利用變化在內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經趨于穩定。

過去40年間,作物生產和畜牧業的減排效率分別提高了39%44%。《全球變化生物學》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農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早期達到了峰值。

在小型農場占大多數的地區,政府應推動小型農戶采取更多措施提高生產力和減排效率。在其他經濟部門缺少就業機會的情況下,大規模工業化農業模式的倉促轉型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中國,集約化作業方式在畜牧和糧食生產部門日益普及。那溫室氣體的排放會隨之減少嗎?這得視情況而定。集約化能夠減少單位作物和肉類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排放總量還由這些物品的消費量決定。因此人口增長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長遠來看,經濟的增長、更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更高的教育水平等經濟、社會因素的變遷不僅能夠促使農戶采用排放效率最高的生產技術,還有可能會促進勞動生產率和農場規模的提高和擴大。

在規模更大、機械化程度更高的農場,參與農業生產的人口數量更少,農業系統的產出卻更高,這并不是巧合。同樣的,氣候友好農業的未來在于全球各地采用越來越集約化、規模越來越大的農業生產系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外對話(201512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自产在线 |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思思热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一区 | 亚洲日本香蕉观看观视频 |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