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分化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特點之一,主要表現為南北分化。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發展動能的轉換,區域分化的態勢還將在一定時期內延續,區域發展政策也應相應調整和完善,調整的方向是長短結合、因地施策。
一、特征:增速“南快北慢”、占比“南升北降”
2010年后我國經濟進入新周期。這期間區域分化既體現于四大板塊之間,更體現于南方與北方之間。
四大板塊之間:東北板塊與其他三板塊的經濟增速分化明顯,東北地區增速放緩的幅度明顯大于其他三板塊。2008、2009年,東北地區經濟增速為13.7%和12.7%,列四大板塊之首。2010年全國經濟增速進入下行周期后,與其他三個板塊相比,東北地區增速下滑的幅度更為顯著。2010年,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比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慢0.3和0.5個百分點,但快于東部地區0.6個百分點,之后東北增速下降幅度加大,與其他三板塊的差距持續拉大,到2016年第一季度,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分別慢于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4.4、4.1和4.7個百分點(參見圖1)。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板塊中,東部增速下降幅度相對較小,使得2012年以來東、中、西部地區增速差距明顯縮小。
省區之間:資源型省區與西南、中部南部及東南部分省區速度差距擴大,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活力領先全國。圖2顯示了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6第一季度各省區的增速及經濟規模。可以看出,以能源、原材料產業為主的東北三省、華北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省區增長更顯緩慢,而西南重慶市、貴州省,中部地區江西省、安徽省以及華南福建省增長相對較快。如圖3所示,2008年上述資源型六省省區和南方五省區經濟增速同為12.9%,2009年后南方五個省區經濟增速開始超過資源型省區,從2011年開始兩類省區之間增速差距逐年擴大,到2016年第一季度,南方五省比資源型六省區經濟增速高4.2個百分點。此外,從2012年后,資源型六省區經濟增速低于全國各地區平均水平,差距從2012年0.6個百分點擴大為2016年第一季度的3.0個百分點。
圖2中經濟規模較大的東南沿海省區經濟增速雖然不高,但民營經濟和新經濟等方面的數據表明其經濟活力較強。2016年1-5月,江蘇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長10.2%,比工業整體增長速度高2.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1.1%,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2.5個百分點。同期,廣東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同比增長13.4%,增幅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20.0%,比1-4月加快1.5個百分點,占整體投資的比重為62.9%,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對整體投資增長的貢獻率大于90%。浙江省5月份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增幅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5.8個百分點;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21.4%,增幅比規模以上工業高8.8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為53.9%,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21.9個百分點。
南北之間:經濟增長“南快北慢”,經濟份額“南升北降”。上述分析表明,區域分化特征可以從不同維度來看,但總體而言,南北分化態勢顯著。西南地區、中部的南方省區、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增長好于西北、中部北方省區以及東北地區。對比南方和北方省區經濟增長態勢可以看出,2008年南方省區經濟增長低于北方省區0.8個百分點,2009年南方省區經濟增速超過北方省區0.6個百分點,2011年和2012年兩者增速相同。2013年后兩者之間經濟增速差距開始拉開,南方增速快于北方增速的幅度由2013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1.8個百分點(參見圖4)。
伴隨南北方省區經濟增速的變化,南北方經濟占全國的比重開始調整。圖5顯示,1980年代和1990年代南方省區生產總值占比保持上升,2002年后,隨著北方省區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北方省區經濟所占份額有所提高。但2011年后南方省區經濟所占比重開始上升,2016年第一季度南方省區經濟已占全國的近60%,是1980年以來占比最高時期。
二、趨勢:增長分化仍將持續、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地區經濟增長分化有周期性因素影響,但更為主要是的結構性因素所致。以下幾方面原因決定了今后一段時期區域分化,特別是南北分化的態勢仍將持續,我國經濟重心也將進一步南移。
第一,支撐北方省區,特別是資源型省區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已發生轉化。對比南北方地區增長與全國增長周期可以看出,2000-2010年間北方地區經濟增長快于南方地區,并支撐了我國經濟增長。這一時期正是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時期,北方省區相對豐富的能礦資源和具有較好基礎的能源原材料加工業,推動了能礦產業和區域經濟在此階段的快速增長。這也表明這些省區這一時期的增長為順周期增長(參見圖6)。從今后一個階段來看,我國已整體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石油、煤炭和鋼鐵等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會下降,重化工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減弱,以這些行業為支撐的北方資源型省區在經濟實現轉型之前,其增長都會乏力。前文分析中提及的北方資源型6省區只是北方經濟的代表,實際上北方省區中新疆、寧夏、甘肅等資源型經濟的特征也明顯。這些省區實現經濟結構調整,才能使北方經濟獲得新的發展動能。
注:圖中全國經濟增速為統計局公布全國數據,并非各地區平均數據。
第二,東南沿海地區繼續吸引高端生產要素集聚。如表1所示,2014-2015年北方省區的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均為行政級別高的特大城市,而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區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不僅體現于特大城市,且體現于地級和縣級城市。這反映出東南沿海地區創新生態系統和創新網絡較為完善,對科技等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較強。
此外,與制造業相比,生產性服務業在條件較好地區的集聚性更強。在我國服務業所占比重已超過第二產業的背景下,長三角、珠三角等一些市場經濟體制更為健全、經濟更具活力的地區,對以總部經濟為代表的研發、管理等高端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也會更強。近日,中國遠洋和中國海運兩大央企航運巨頭重組后,將業務總部由天津和大連遷向上海和廣州,從一個側面例證了這一點。對經濟要素的集聚和吸引能力決定了東南沿海省區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大于北方省區。
第三,西南一些經濟結構調整較早地區開始顯現疊加效應。以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重慶和貴州為例。重慶多年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開放和推動產業升級,這三者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如,重慶三大一類口岸和保稅區建設、直達德國杜伊斯堡的渝新歐班列形成,促成了全國咖啡交易中心在渝落戶,由此可進一步帶動相關物流、信息服務、交易定價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并增強了其對云南等西南其他地區影響輻射力。貴州省產業結構調整開始顯現成效。2016年1-6月,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83.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同比提升1.0個百分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40.4%,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效應的釋放,可以預計以重慶、貴州為代表的西南省區快速發展的勢頭仍將得以保持。
三、對策:長短結合、因地施策
從工業化進程已基本完成的國家看,以資源開發和原材料初級加工為主業的地區轉型是普遍性難題,德國魯爾地區、法國洛林地區改造,美國匹茲堡城市再生等都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北方地區經濟轉型也并非短時期內一蹴而就。除了從長遠著手培育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機制外,短期內需要針對其轉型可能引發的經濟社會風險采取應對性措施。
第一,繼續在轉型中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對于東北三省而言,由于工業發達、人口相對較少,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公共服務水平并不低,當前需要繼續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切實加強對經濟轉型中面臨下崗、轉崗的職工社會保障、就業再培訓等方面投入。對于河北等地,去產能重點行業中民營企業占相當比例,職工安置的任務相對較輕,而壓減產能后企業所有人投資損失較大,需要相關政策對這部分損失給予考慮和補償。
第二,促進北方省區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北方許多省區的大城市、國有大型企業、軍工企業等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但全社會并未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和網絡。發揮京津等大城市的帶動作用應是較好途徑之一。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建設的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河北經濟轉型和帶動保定和廊坊等城市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借鑒這一做法,可在環渤海經濟區促進遼寧等省區與京津加強在創新方面的區域合作,并給予這些地區在稅收、地區生產總值分成等利益共享方面,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戶籍制度改革方面更多先行先試的政策。此外,還應發揮北方資源型省區軍工生產優勢,把軍民兩用技術成果在軍民品研發和制造中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政策細化和落地,例如,在保障國家安全和需求的前提下放寬和解除一些產品的生產許可,并形成科研人員分享企業發展收益、提高科研資源分配權等激勵機制,有助于使軍工技術優勢服務和帶動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并在軍民生產之間形成良好創新系統。
第三,促進“南北”合作引導區域互補發展。通過北方省區制造業技術優勢與南方省區的政策和體制優勢的有機結合,有助于促進北方經濟轉型。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東莞市簽署協議,共同打造智能制造裝備基地就是這方面的有益探索。大連機床集團具有生產技術優勢,東莞市為實施“機器換人”戰略加強了資金支持,具有資金優勢。兩者合作,大連機床集團在東莞建立了大連機床創業孵化基地,通過零首付、融資租賃的方式,實現設備規模的快速擴張,開發出針對東莞市場的產品,既拓展了企業市場,也促進了東莞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此外,建設南方與北方的省際合作園區或“飛地”園區,也是這些省區值得探索的做法。
第四,促進聯動西南和東南地區發展軸帶的建設。隨著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應加強培育聯動西南省區與東南沿海、中部與珠三角等跨區域經濟軸帶,從而為增強長三角、珠三角對西南、中南地區輻射帶動力,為經濟要素集聚和有序流動提供空間載體。目前應重點考慮重要江河沿線、高鐵沿線等流域經濟帶和高鐵經濟帶的建設,包括珠江—西江經濟帶、貴廣高鐵經濟帶、云桂-南廣高鐵經濟帶、昌深高鐵經濟帶建設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宏高端智庫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