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若干個為什么說起
為什么改革開發以來中央連發18個一號文件推進“重中之重”的“三農”現代化,卻至今仍是國家發展戰略中的短板?
為什么國家長期實施惠農扶農強農政策,卻至今全國占半數人口的農民年創產值僅為全國GDP的10%?
為什么把土地流轉給少數大戶搞規模經營難以解決“三農”發展問題,反使多數失地(權)農民陷于困境?
為什么我國農業綠色科創水平已達世界一流,科技成果卻難以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而化學污染、資源浪費、成本居高依然嚴重?
筆者認為,綜合上述問題,似可焦聚于一點,即在我國“三農”現代化和城鎮化發展戰略上,我們過多地仿效西方模式,未能密切依據國情特點,與時俱進地采取改革創新、標本兼治、系統集成的理念與方法,開辟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
我國“三農”現代化的宜選模式
人口因素。我國城鎮人口已超7億,農村人口也近7億,均超過各發達國家總人口的幾倍到幾十倍。在“三農”發展戰略上如照搬西方模式將95%以上的農民人口轉入城市,既解決不了“三農”問題,又給城市帶來諸多弊病??蛇x模式是:農民在農村就地發展現代化新型大農業產業,達到增產致富和農村特色小城鎮化。
資源因素。我國耕地資源相對短缺,農民人均耕地不到3畝,同發達國家比,相差幾十倍甚至百倍以上,難以仿效西方模式普遍發展農戶規模經營以達到致富。如勉強把土地流轉集中到極少數大戶手中搞規模經營,既使大多數失地(權)農民生計困難,也使大戶難以長期承受支付地租的壓力,更無法解決“三農”現代化問題。宜選模式是:農戶組織起來發展規模經營的大農業,通過改革創新農業技術、體制、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大幅提高農業產值與效益收入,共同致富。
農業結構因素。目前我國農(牧)業仍基本處在傳統的第一產業階段,產品還主要是初級商品和工業原料,這就注定其產值與收益有限。宜選模式是:創建農產、農工、農商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農業產業。通過三產融合1:2:2的幾倍增值效應,大幅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產值效益與農民收入,達到“三農”現代化。
體制人才因素?,F時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仍基本處于個體、分散、小塊土地經營的狀態,加上農戶建設資金和科技人才短缺,難以適應規模經營、科技推廣及現代化建設的形勢要求。宜選模式是:在農業改革“第一個飛躍”基礎上啟動“第二個飛躍”,即發展規模經營的新型集體經濟體系,為“三農”現代化大發展開辟道路。
將上述因素與宜選模式綜合起來,則中國特色“三農”現代化的模式當是:農戶合作創建規模經營的農、工、貿三產融合發展的大農業經濟聯合體,通過實施現代農業綠色科技與系統管理工程,使這一大農業產業體系達到科技集成、能量循環、資源集約、生態優化、高效優質,極大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產值和收益,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民致富和鄉村特色小城鎮化。
創建“農、工、貿”三產融合的重大意義
新興產業實現了合作共贏三產融合的規模經營,為農業領域全面推廣現代綠色創新科技成果和實現信息化管理,化解當前運行中存在的土壤流失、面源污染、資源浪費、收效低速及食品安全等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了條件,為我國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提供了保障。
新興產業實現了三產融合幾倍地提高農業產值與效益,從而保障農民收入大幅增長升級,達到或超過城市人均收入的水平。這就大大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促進國家和諧發展,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新興產業發展將拉動農村建設(包括:基建、交通、工商、金融、信息、科技、教育、文體、衛生、旅游、服務等行業)的大繁榮,并吸引大量城鄉知識青年到農村參加創業,從而使農村自然地發展為保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小城鎮。這就促使我國能順利實現大中小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
新興產業通過三產融合發展幾倍地提高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的效應,將大大增強我國市場經濟活力,極大地提高社會內需購買力,這就為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勁,保障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系中國系統工程學會駐會名譽主任、中國老教授協會農專委理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6-09-12 第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