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沙洋縣關于土地確權、按戶連片耕種的做法,確實具有創新借鑒意義。我著重談談兩個方面的認識:
第一點,它是在穩定農戶承包權基礎上,對農戶承包地塊進行整理合并,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也進一步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是持續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的創新之舉。
大家知道,農村改革的關鍵問題是土地制度。30多年農村改革的最重要成果,在于確立了以“家庭承包制”為核心的農村經營制度,重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從理論上講,“家庭承包制”是對生產關系做出了重大調整,以更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個調整,引發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顯示了持久的生命力。
那么在現階段,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農村社會變遷與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隨著農業勞動者的組成成分發生變化,農業機械化與科學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農村大量新型經營主體的出現,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凸顯生產力系統的“結構不對稱”問題。而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
換句話說,農業生產力的組成要素中,變化了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共同作用于以土地為主的勞動對象時,所遭遇的瓶頸制約日趨嚴重。農戶承包土地細碎化、分散化,是農業生產力系統的“結構不對稱”的主因。當前加快農業生產的結構性調整,不能簡單理解為種植結構或產業結構,理所當然包括對農業生產力系統結構的調整,以及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調整。
“沙洋模式”按戶連片耕種,以及推進這項工作中的一系列做法,實質上正是對生產力結構的優化調整。與此同時,對生產資料的所有(租賃)關系、生產過程的組織與分工等等,也發揮著促進作用,無疑會進一步解放和促進農業生產力。
第二點,在推進農村改革進程中,荊門市沙洋縣各級干部能夠迎難而上、敢于擔當,所表現出來的實干精神值得贊賞。
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爬坡期,每推進一步會更加艱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干作風,把各項改革舉措落實到位。“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包含著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要面對的任務有較大難度;二是當困難出現時,只有迎難而上、真抓實干,才能兌現承諾、見到成效。
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本來就涉及千家萬戶、情況千差萬別、工作千頭萬緒,同時把萬千細碎分散的土地進行合并、按戶連片耕種,需要一村一組、挨家挨戶落實到位,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沙洋縣做到了,因為改革有要求、群眾有愿望。干成這么一件事非常不容易,需要找到合適的措施路徑,需要分別不同情況拿出多種方案設計,還要有為民的情懷、認真扎實的作風,所以要向荊門市沙洋縣的廣大干部、尤其是鄉村基層干部表示敬意。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10月1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