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是典型的以山脈、農業、農村為主的國家級貧困縣。長期以來,飽受交通不便、資金匱乏、耕地稀缺等客觀條件的困擾,產業受限、貧困面寬,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面貌變革始終缺乏激活的支點與路徑。面對全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潮,留壩縣委、縣政府將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著力點選擇到了依托青山綠水發展旅游產業的路徑之上,以旅游“一業突破”為發展戰略,以建設中國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為目標,著力推動全域旅游產業發展,順利實現了縣域經濟轉型和旅游產業從弱到強、從小到大的嬗變,實現了農業增值、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走出了一條山區貧困縣以發展旅游產業推動供給側改革,帶動城鄉統籌發展的創新之路。這種難能可貴、具有多元創新和借鑒意義的“留壩實踐”,為全國縣域旅游特色化發展,特別是山區縣域經濟轉型發展和脫貧致富樹立了一面旗幟。
留壩縣域經濟和旅游發展的瓶頸
留壩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部的秦嶺山巒疊嶂之中,“面巴蜀而背秦川”。唐代大詩人李白筆下“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秦嶺山脈古棧道中有5條從這里經過,自古便有“秦漢咽喉”之稱。“漢初三杰”之首的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之后,便激流勇退隱居于此。由于深藏于大山之中,至今這里仍是全國少有的既不通高速,又無鐵路經過的偏僻山區小縣之一。全縣人口不足4.7萬,平均居住海拔1547米。一條漢中通往寶雞的316國道穿城而過,為縣城幾千人留下了狹長而寶貴的生存空間。全縣耕地面積4萬畝,不足總面積的1.48%,而林地面積多達18.17萬公頃,達到總面積的92.97%,森林覆蓋率高達89%,素有“天然氧吧”、“綠色寶庫”之美譽。
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又是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地,現代工業到不了這里。因為耕地極少,氣候地理條件復雜,傳統農業始終難成規模。種過黃姜、賣過木頭、挖過礦山都好景不長,沒能成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一產受阻、二產受限,甩掉沉重的國家級貧困縣帽子步履艱難。
“窮則思變”。2002年,在反復艱難的探索之后,留壩確立了“生態立縣、藥菌興縣、旅游強縣”的發展戰略,依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良廟、秦嶺主峰太白山支脈紫柏山和漢江水系最大支流之一的褒河為支撐,建設了張良廟景區、紫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和中國古棧道漂流三大核心景區,并架設起了秦嶺南麓第一條旅游客運索道,正式舉起了發展縣域旅游的大旗,但瓶頸和難題也隨之而來。首先是秦嶺山系的資源相近,觀光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較弱;其次是產業形態單一,無法形成產業鏈,門票作為唯一的經濟來源,景區普遍“夏熱冬涼”,從業人員陷入“半年忙、半年閑”的尷尬;最后是關聯產業沒有發展起來,政府要求多,普通群眾參與度低。
為了在有限的條件下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留壩人的努力始終沒有停止,這種孜孜追求實施旅游“一業突破”戰略,從“點題”到“破題”直至實現“由繭到蝶”的嬗變過程,著實體現了留壩接連幾任黨政班子“功成不必在我”的干事創業境界和“一張藍圖繪到底、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魄力與勇氣。
山地旅游的特色破題
2011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到任后,研究的首要問題是“留壩旅游到底該怎么辦?”為此,縣委書記許秋雯做調研、訪農戶,向專家學者討教方法,奔赴北京、西安等地借智借力。不久,一套全面結合留壩實際,以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建設為目標,以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復合產品為特色,以旅游景區為核心打造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以黨委統攬、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市場運作為主推方式的留壩旅游創新發展理念和思路逐漸明晰了起來。留壩旅游“一業突破”發展戰略的破題行動正式開始。
2012年12月5日,由我國旅游界著名策劃與規劃團隊精心編制的《留壩中國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總體規劃》在國家旅游局通過評審,這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規劃走進國家旅游局評審的先例。規劃在充分研究留壩文化與地域特點的基礎上,對未來15—20年內留壩特色的山地度假旅游產品、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的標準、產業發展模式、資源開發方式、產品運營模式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和布局。該規劃得到了國家旅游局相關領導和與會知名專家的高度認可,為留壩旅游錯位式、特色型、全域化穩健發展提供了持續遵循的科學依據。
建設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既需要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支撐,更需要旅游環境的全域景觀化營造。從2012年起,縣上先后整合資金3.8億元,持續推進以城區、鎮村、道路、河流水系、景區景點、綠化工程和全民素質提升為主要內容的“精美留壩”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累計植綠化苗木120余萬株,新建垃圾填埋場和中轉房161個,配備垃圾清運車60輛,綠化美化庭院4950戶,打造景觀節點35處,硬化村組道路35.37公里;按照“雨污分流、管線地埋、綠化亮化”的要求,高標準完成了縣城紫柏路改造工程,建成了全市山區縣首條景觀大道;啟動了“回到1950年代”主題文化縣城建設,繼杭州之后在全國第二家實現了縣城及主要景區免費無線上網。此外,落實縣鎮村三級機構、人員、經費等環境衛生基礎保障,建立垃圾清運處理、景觀小品與苗木花卉日常管護等長效機制,大力推進“四園兩池”建設和“把豐收掛起來、把庭院靚起來、把歌舞跳起來”的“美在農家”等活動,城鄉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留壩因此而成為了全市最干凈、最美麗的地方,真正實現了“處處皆風景,無處不留客”的全域旅游環境和景觀格局。
特色產品與良好環境是全域旅游的基礎條件,在“產品為先,渠道為王”的現代市場競爭中,“酒香也怕巷子深”。為此,留壩從捉襟見肘的財政中每年拿出500萬專門用于市場營銷和旅游形象宣傳。通過幾年的努力,留壩培育了一支自己的專業營銷隊伍,在一級、二級、三級市場,各大旅游超市建立了以代銷、專營為載體,以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為手段,以線路營銷、事件營銷為亮點的完整的營銷系統,確保每一季的旅游新產品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與消費者見面。2015年,留壩縣接待游客175.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71億元人民幣,分別是“十一五”末的3倍和7倍,社會固定資產投入、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鄉居民收入均實現了翻番,旅游業的突破發展一舉成就了這個山區小縣的經濟轉型和華麗轉身。
旅游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深度融合
留壩是山區小縣中的農業人口大縣,農業人口占據全縣總人口的82%,千百年來農民只能靠山吃山,賣土特產是主要的經濟來源。縣委、縣政府在大力實施旅游“一業突破”的過程中,始終把旅游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將旅游富民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通過旅游產業發展,力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這種旅游與農業、農村、農民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式結出了豐碩成果。
在中國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規劃中,《特色城鎮概念規劃》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規劃以各鎮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的有效利用、項目布局、產業配套、游線編排、產品營銷等方面為基礎,對全縣8個鎮(街道)均進行了不同的旅游主題策劃,提出全力打造度假新鎮——城關鎮、棧道小鎮——留侯鎮、養老村鎮——火燒店鎮、紅色集鎮——江口鎮、迎別小鎮——青橋驛鎮和自駕山鎮——玉皇廟鎮八大特色主題城鎮。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產業集群與全縣的重點景區交相輝映,構成了全域留壩的整體空間布局。這種布局使城鄉融合、農旅融合、鎮村一體的旅游發展新理念在留壩得以實現,旅游業激活了傳統鎮村的發展后勁。
為了八大特色旅游小鎮的建成,留壩確定了圍繞旅游做休閑農業、做品牌農業、做良心農業的農業發展方針。縣委、縣政府鼓勵土地流轉、合作經營,支持農民開發休閑、養生、養老、體育、戶外等成長型旅游項目,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研學旅游。這些新興項目不但豐富了旅游業態,聚集了旅游人氣,還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全面帶動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極大地激發了農村的內在活力。目前全縣已建成省級旅游示范村3個、休閑觀光示范點25個、休閑農業區(點)10個、農業觀光點15處。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比學趕幫超,興辦旅游的熱情空前高漲。2015年,留壩被國家旅游局、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鄉村旅游是依托農村、田野、鄉趣、農家而發展起來的旅游與農村結合業態,留壩縣委、縣政府把鄉村旅游的實施主體定位為鎮村,依托主體是與這片土地有著深厚情結的農民,其目的是讓廣大農村人口真正成為鄉村旅游的實施者、參與者、從業者和紅利分享者??h上通過制定扶持政策,投入專項資金,明確各級干部包抓,提供專業培訓指導,鼓勵農戶開辦土特產商店、農家樂、農家賓館、休閑山莊、特色民宿等,引導農民通過良心生產,然后把無公害種植、養殖、綠色農產品、果園、林地開發成體驗式旅游項目。目前全縣已建成休閑農家97戶、農家賓館40余個、休閑農莊10個,全縣農村人口人均從鄉村旅游及相關產業中獲得收入2684元,占到農民人均年收入的34.5%。
作為秦嶺山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留壩在發展旅游的創新實踐中,始終不忘初心,長期堅持不懈地將旅游業作為最有效的扶貧產業和富民產業,大力推進旅游與農村共同發展、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旅游與民生捆綁發展、旅游與大眾創業就業互動發展的創新實踐??h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專門用于扶持群眾參與旅游產業發展,先后發放旅游創業貸款1.22億元,扶持22個村發展鄉村旅游;設立扶貧貸款基金5000萬元,發放產業直補資金447萬元、扶貧貼息貸款1073萬元,完成了11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全縣90%以上貧困戶接受了政府組織的各類專業培訓,52%以上貧困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獲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70%的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了旅游產業。截止2016年6月,全縣旅游業直接從業人數超過3000人,輻射帶動貧困戶1000余戶,帶動轉移勞動力1.03萬人次,已吸引500余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實現創業收入1.5億元。在留壩各大景區、旅游服務行業中,有90%就業崗位是全縣貧困人口,每個景區和旅游項目都成了精準扶貧點和帶動農村人口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
留壩旅游創新實踐的借鑒意義
陜西省留壩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全民參與、全產業融合、全域景觀打造式的山地度假旅游的生動實踐,對于秦嶺山系乃至全國各地的縣域旅游發展都有很好的借鑒和學習意義。
一是準確把握特色定位是實現旅游產業長遠發展的基本前提。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其巨大的帶動作用被全社會所認知,各地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和全社會對旅游利好的期待空前高漲,但同時市場競爭也異常激烈。只有依據當地歷史文化、自然風貌、區位優勢、市場需求和前景研判進行精準科學的特色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總體規劃、空間設計、產品打造、體系建設、產業鏈培育和精準營銷,才能避免決策與投資失誤,從而追求最大化的產業回報。留壩因地制宜發展山地度假旅游,并確立了建設中國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的宏偉目標,按此進行產業布局和體系建設,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品牌,這是留壩旅游創新實踐獲得成功的前提。而建設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和青山綠水,為此留壩集體否決了多個投資上十億元的消耗綠色資源、不利生態環境的工業項目,雖然損失了眼前利益,但也充分彰顯了留壩人不為眼前利益所動,義無返顧地維護旅游環境的決心和勇氣,在確保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值得大加贊賞。
二是旅游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是縣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縣域作為農村、農民的聚集地,發展旅游業必須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全面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留壩始終把富民作為發展旅游的終極目標,讓農村成為全域旅游的直接景觀,讓鎮村成為鄉村旅游的實施主體,讓廣大農村人口成為旅游服務的直接、間接從業者和受益者,極大調動了全體農村人口參與旅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民不但按照政府指導主動想方設法開辦旅游項目,參與旅游就業,而且以主人翁身份主動參與城鄉環境治理和“花開萬家”環境營造。通過傳統農產品國家地標認證、商業化開發以及“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利益分享方式,直接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值、農村致富和精準扶貧。這種設身處地以農村、農民利益為重的發展觀念,有效破解了農村發展的現實難題,也最大限度地凝聚了農村參與旅游發展的合力,達到了一舉多得的可喜效果。
三是戰略性支柱產業需要強有力的機制保障。旅游業作為新興的經濟產業,其發展受到了眾多傳統產業的制約和束縛,培育旅游產業首先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措施、體制機制的充分保障,同時更需要各級部門、各行業的主動作為和全面融入。留壩縣在確立旅游業“一業突破”戰略之后,持之以恒地堅持“黨委統攬、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觀念,縣委、縣政府以旅游業發展目標統籌政策制定并監督考評各行業,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全力以赴推進各項政策的實施,確保了旅游發展各環節的高效運行和產業間的有效對接,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后備干部先到旅游重點項目建設一線實習鍛煉,考核工作首先評估旅游業的主動作為和融合程度。在紫柏山索道建設、國際滑雪場籌建等重大旅游項目推進期間,這種全縣“以旅為先”的機制保障創造了為眾人驚羨的“留壩速度”—6個月建成國際滑雪場,8個月建成棧道水世界……而且,這種速度還在不斷地被留壩人自己所刷新。
四是創新驅動是旅游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等大眾消費的各種元素,以人為對象的服務內容與運營模式需要不斷創新。留壩縣在發展旅游過程中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全民創意的先進理念,不但創意實施了眾多領先全國、全省和全市的旅游項目,豐富了山地旅游的元素支撐和產業體系建設,而且也在全縣范圍內普及了“創意為先、全域景觀、唯美留壩、四季旅游”的品牌意識。按照縣委書記許秋雯的話說就是,創新始終是留壩旅游發展的主旋律,留壩人始終堅持創新發展,始終敢為人先,所以留壩旅游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場感召力。
作者為陜西省旅游局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