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班子面臨“6斷”——以西部V鎮為例
V縣16個鄉鎮63個縣直部門單位(縣管部門部分),有機關干部和技術人員10478人,其中機關單位1814人,事業7979人,企業685人,比例分別為17.31%、76.15%和6.54%;在機關單位中,縣處領導32人,鄉科局領導585人,普通公務員1197人,比例分別為1.76%、32.25%和65.99%。
近年來,V縣大力推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縣鄉領導班子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年齡、文化、專業、素質結構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將面臨領導人才“斷層”等“六斷”問題,在鄉鎮一級,領導人才“斷層”表現得最為突出。
(一)鄉鎮領導人才“斷層”
這些年,V縣大中專畢業生,極少分配到縣鄉鎮行政機關,因而在鄉鎮行政干部中,年輕、高學歷的干部極為有限,年紀輕的干部,往往是過去的招聘干部,文化層次低,政治素質差,開拓創新意識和依法執行能力弱,解決復雜問題本領不大,導致在換屆時配備鄉鎮領導班子捉襟見肘,難度增大。
在598名鄉鎮行政人員中,女干部105人占17.56%,中共黨員535人,占89.47%;本科及以上195人,專科233人,中專116人,高中124人,初中11人,比例分別為32.61%,38.96%、19.40%、20.74%和1.84%;30歲以下的96人,31歲至35歲100人,36歲至40歲245人,41歲至45歲75人,46歲以上的82人,比例分別為16.05%、16.72%、40.99%、12.54%和13.71%。
在鄉鎮科員及以下行政干部223人中,女干部40人,中共黨員170人,占76.23%;本科14人,專科68人,中專71人,初中7人;30歲以下的36人,31歲至35歲的37人,36歲至40歲的86人,41至45歲的27人,46歲以上的37人;
在鄉鎮行政干部中(除擔任領導外),35歲以下、大專以上文化,是中共黨員的僅20人,就是全部選用,這20人勉強可以配備(補充)2個鄉鎮的領導班子。全縣現有500多人為借調干部,以確保縣鄉鎮機構的正常運轉。
(二)優秀黨外領導人才“斷裂”
全縣鄉科(局)級單位現職領導394人中,黨員390人,非黨干部4人(其中1人為政協職副主席兼職工商聯領導外),其他單位正職領導干部全部為中共黨員。
在縣級領導班子中,配備黨外干部的難度更大。由于近10年來,加大了基層組織建設力度,一大批黨外優秀干部,加入了中共黨內,同時也忽視了黨外干部的培養選拔及儲備,這給換屆配備黨外領導干部,增加了難度。
(三)優秀年輕后備干部培養“斷線”
縣鄉機構改革后,實行定編、定崗、定人、定責,V縣縣鄉機構已滿編,前些年,小量吸收大專以上畢業生入縣鄉機關,這幾年,除極個別急需人才外,已基本上不再安排大學生入機關就業。
這就好比企業“生產流水線”,在原材料進口處的關鍵環節突然“斷了線”,即使能勉強維持一時的正常運轉,但不能確保連續生產,企業長盛不衰。
在鄉科級280名后備干部中,相當部分是現職副科級領導干部,而副科級后備干部中,相當部分是鄉鎮“幾大員”(組織、宣傳、統戰等)及縣直單位秘書,和一些高配備單位的工作人員,其余后備干部,素質參差不齊,如要入選鄉鎮領導還欠“火候”。
(四)本地與外地干部關系似“斷開”的蓮藕(不夠融洽)
在現職24名縣級領導干部中,外地交流干部15人,占62.5%,在縣黨政班子領導18人中,外籍干部14人,占77.8%;而縣人大和縣政協領導則全部為本地人;在鄉鎮黨委、人大、政府三大班子領導205人中,外地干部139人,本地籍干部66人,各占68%和32%。
外籍干部一般擔任黨政正職等關鍵職位,而本籍干部一般為人大、政協及普通職位,兩群干部就好像在三級公路與高速公路(不同級別)上奔馳的車,要齊頭并進協力奮行,實在是難啊!
(五)培養優秀村干部成為鄉鎮干部的“康莊大道”已“閘斷”
V縣從第一輪農村基層組織中工作表現出色、政績突出、群眾公認,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優秀村干部,吸收轉為國家干部后,激發了村干部的極大熱情和工作積極性。但這幾年,村干部這條被稱之為“康莊大道”已“閘斷”了。通俗地說,政治上已沒有奔頭了。就像在鄉間小道通往二級路、高速路在衍接路口,增加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隔離帶”。
(六)干部履職中的“暗斷”
表面上沒什么,但實質上不太通暢、不爽利、難解之結。具體成因表現在“五多五少”:
下派干部提職的多,本籍干部提拔少;交流干部任主職,關鍵職位的多,本地干部任副職、次要職位的少;外籍干部“走讀”的多,帶家屬的少;領導干部黨政專業和“五大生”多,通經濟懂管理全日制高校畢業的少;縣鄉經濟社會決策行為短期化的多,深謀遠慮規劃長期有實效的少。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微信公眾號 市縣領導參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