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基礎設施被認為是盤兔村這樣的貧困地區最大“短板”。但經過多年扶貧,“如今有的屯通了路,依然不見起色。”當地一位貧困村村干如是說。
政府的支持不可謂不大,扶貧干部的工作不可謂不認真,然而,許多“老牌”貧困村的貧困戶,陷入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困境。
“這一代人思維都定型,很難轉變。但下一代教育得到提高后,其他問題也就都解決了。扶貧,你給房子冰箱電視機都不難。但你給他們一臺電視,壞了也就壞了。他們仍然買不起新電視。”覃正榮說——新華每日電訊
為什么有些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物力、財力、人力,持續多年發力扶貧的情況下,任然無法摘掉貧困的帽子?究其原因,一是許多貧困群眾積難重返的習慣難以改變,貪圖享樂,不勞而獲成風。二是我們有些扶貧干部在作風上缺乏針對性,授之以魚而不是授之以漁,只負責輸血,不負責造血。在政策,資金撤走后,本已經脫貧的群眾又重返貧困。
扶貧首先要戒除“等、靠、要”思想。真正的脫貧,是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辛勤勞動換來的結果。一味地等待政府的給錢,給物,靠著政府來給自己“輸血”。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勞動,去自我“造血”。他們長久以來養成的懶惰的習慣一時間難以改變。他們覺得,只要自己身處貧困線以下,政府就回來幫扶自己。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盤兔村村民在扶貧干部上門入戶的時候,雖然還是上午,許多村民就已喝得酩酊大醉。這種“等、靠、要”的思想極大的阻礙了貧困地區從根源上脫貧。
扶貧要有針對性和創造力。扶貧工作,政府的支持不可謂不大,扶貧干部的工作不可謂不認真,然而,許多“老牌”貧困村的貧困戶,陷入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困境。貧困戶自身的問題是一方面,扶貧工作缺乏針對性,開拓性也是重要的原因。扶貧,不僅僅是給錢,給物。更要細分化,精細化。扶貧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中央制定大方向,地方政府要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扶貧計劃,路線。每個扶貧干部更要針對自己的扶貧對象,實施不同的扶貧方法。比如產業扶貧,要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水源、氣候等,種植不同的作物,規劃產業片區,協同好種植農戶,形成互幫互助體系,落實作物成熟后的銷路。形成一個長效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脫貧。
貧困不是一時形成的,脫貧也不能一蹴而就。廣大扶貧干部要深入扶貧一線,徹底改變貧困戶“等、靠、要”的習慣,使他們從內部發力。同時,要有區別,差異化扶貧。扶貧工作才能有成效,才不會導致貧困戶的反復。
作者地址:綿陽市平武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