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村生活一覽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村民的生活應該起著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村民生活困難、入不敷出時,能夠“拉村民一把”,特別是針對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難以自己創造收入和提高收入的家庭來說,更需要農村低保發揮應有的兜底作用。
對于深處熱帶雨林中的河邊村來說,自然環境的限制使村民的生活需求并不高,通常只需要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即可,背靠大山,自給自足,村民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然而經濟創收的水平同樣較低,明顯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還保留著傳統的靠天吃飯特征,同時經常有大象來踩踏田地,使村民的經濟收入受損。這種條件下,發揮低保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一、村民生活支出
通過統計河邊村2015年的生活成本支出,估算村民每戶平均支出大約在7200元左右,從3000到18000元不等。其中,對村民來說,根據是否需要現金支出分類,必要開支項目:米、鹽、生活用品、煙、酒、摩托、汽油、通訊、醫療、教育、水電等。非必要開支項目:蔬菜、肉類、油、家電、家具、衣服、節日、結婚、生日、娛樂、禮金等。
1、 飲食
村民家里的米、菜、肉幾乎都可以自給自足,通常不需要外出購買,只有在家里勞動力很少、特殊時節米不夠吃的情況下才會出去買,一年大概需要2000元左右,村民家里吃鹽一年大概需要130元左右,做飯用的油都是用自家的豬油,辣椒也是自己家里種的,都不需要單獨花錢。煙酒的花銷在村民生活支出中占有相當一部分比例,除了少數身體不好和不喜歡抽煙的人,大部分村民都是一天1包煙的速度,多的會一天2-3包煙,一包7元左右。主要是勞動之后解乏,或者一起勞動回來的幾家人一起吃飯,煙酒的消費就比較大,而村民喝酒大多是自烤酒、包谷酒。村里的煙民基本都是男性,并且最初接觸煙酒的年齡都在成年之前,女性不抽煙,會喝酒,但是只有在聚餐和請客的時候喝啤酒。
2、交通
河邊村內和出村的路都是土路,摩托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每家至少有一輛摩托,去田地勞動、送孩子上學、看病、去鎮上都是用摩托,而因為土路顛簸,對摩托的損耗更大,所以維修費多、更換摩托的頻率更高,村民的摩托大多在勐伴鎮買,平均一輛7000元左右,油費大約一年2000元。村民購買時難以一次性支付,所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還可以用甘蔗等實物償還。
3、通訊
村里的通訊只有手機,成年人每人一臺,一般20-40歲的人手機在900元左右,一年的話費需要750元左右,有些村干部因為工作原因,一個月的話費高達180元。老人和在外地上中學的孩子的手機大約400元左右,話費一年需要350元左右即可。村民換手機的頻率也比較高,多的時候一年會換3臺,主要是勞動、洗澡的時候掉水里,或者喝醉了摔壞手機。
4、教育
村里的小孩基本都會去納卡上小學,在納卡小學住宿,學雜費一年1200元,生活費大概900元左右,初中一般都在勐伴讀,到了高中就去勐臘或景洪,能夠一直讀到高中的人很少,大部分學生讀到初中就輟學了,家里沒錢是共性的原因,另外還有成績不好、不愿意讀、家里需要勞動力等原因,其中男生居多,在一直讀書的人中,女生居多。高中一年的學雜費大概要3000元左右,而生活費需要3000-4000元,今年河邊村有4個女生參加了高考,其中了解到一個女生可以上二本大學,但家里正在蓋房,學費又成了他們的難題。
5、醫療
除了不能上戶口的老撾媳婦之外,村民普遍都有參加新農合,2016年醫保費用增加,每人每年120元。村里15-30歲的年輕人都比較健康較少生病,其他年齡段的人屬于容易生病,或有慢性疾病,需要去看病吃藥。一般的小病如感冒發燒,就去納卡的衛生室,因為該衛生室是從勐伴衛生院分出來的,所以可以用醫保報銷。而復雜一些的病還有生孩子,村民普遍會選擇去勐臘縣衛生院,再嚴重的就會從景洪到昆明,一級一級醫院去看病。村民看病時,直接輸液的情況比較多,一方面是醫生直接讓輸液,另一方面是村民認為這樣好得快,可以少耽誤一些勞動的時間。還有一些是根據草藥醫生的指導,上山采草藥自己治病,認為這樣既省錢,也能治好。
6、水電
村民用水用電還是很方便的,水費是村民均攤,每戶人家一年交50元水費即可,電費平均每戶大概一年500元左右,因為平時做飯主要用山上砍的柴火,所以用電也比較少。
7、其他
其他非必要開支項目,村民能省則省。家電方面,因為之前勐伴鎮廣播局有來辦活動,彩電賣給村民只有1500元,所以村民家里大部分都有電視,另外也有自己去勐伴鎮或勐臘縣買電視的,大約2000-3000元一臺,接收信號都是用小鍋,一個200-300元,可以用上十幾年。電視如果壞了就拿去修,有時候忙不過來或者沒錢就放在一邊。少數人家里還有村民家里沒有洗衣機,少數家庭有冰箱和飲水機,兩件一起買大約3000元,村民喝水主要是燒水,少數家庭會喝勐伴鎮送來的6元一桶的純凈水,認為純凈水好喝而且勞動時喝水省時間。家具不爛,村民一般不會買新的,買一次最多可以用十幾年,而且有些小板凳、涼席村民會自己編,所以家具的花銷也比較少。衣服方面,村民生活很節省,學齡前兒童和50歲以上的人一年需要500-700元,年輕人因為性格原因,加上勞動比較多,需要1000-2000元左右。村民不過生日,最多孩子生日那天會給幾十元錢當作零花錢。至于節日,只過春節、三八婦女節和中秋節,瑤族傳統節日中,盤王節是比較重要的節日,但由于村里沒有錢,所以不會在自己村里過,都去瑤區看活動,一到兩天就會回來。村民結婚很少給聘禮或辦酒席,都在2萬元以內,在對方家里需要勞動滿足最低層次的需求,有些甚至不能滿足,需要靠借債維持生活。低保的意義就在于彌補村民力時,會去幫忙。村民的禮金一般都是在蓋新房、辦喜事、探望病人的時候才給,視關系的遠近,給50-200不等。
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實施
整體看來,村民的生活水平僅僅是滿足最低層次的,甚至許多家庭還需要借債來維持生活,所以低保的意義就在于彌補生活支出不足的短板。
村民各家各戶都很貧困,除了少數的大戶之外,整村的收入水平都很低,相差并不明顯,再根據具體的家庭狀況,如土地數量、勞動力數量及人口年齡與健康狀況等,具體分配低保戶的名額。河邊村由于沒有集體經濟,所以從2013年開始,村民開會一起商量,用每戶低保金的80%充作村集體的公用經費,低保戶留20%自己用。充作公用經費的這部分資金,由村里的村長、會計負責管理,每年開會公布一次用途,包括項目和錢數。主要有兩部分用途:一是村里修路損壞了別人的橡膠,要賠12萬元,每年用低保金可以還2萬多元;二是村里來各種客人是接待的費用,殺豬、殺雞,買煙酒,這些也都算是搞集體建設,按照市場價,給負責招待的人家費用。盡管按照實際情況,交80%低保金用作村費是權宜之計,還是會有部分村民對此抱有自己的看法,開會時或私底下有些意見。所以今年開始,增加了村里的5名黨員來共同監督管理村費,確保低保戶做出的“犧牲”能夠真正用來幫助集體困難,有所值。
選低保戶時,會考慮長期問題和短期需要相結合。如土地少、勞動力少、家庭成員生大病屬于長期問題,這些家庭會優先考慮納入低保戶,短期需要則是家里正在蓋房或有子女上學費用較多的。低保名額在醫療、教育、建房方面都會有相應的優惠,如民政醫療救助對低保對象的報銷最高可達80%,低保戶建房補貼會比普通農戶高出一倍。許多村民坦言,20%的低保金并不能對村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甚至低保金全部讓村民自己用,生活也并沒有起色,但相關的政策優惠比較有幫助。因為村里人之間對各家各戶的情況相互比較熟悉,所以確定低保對象時也沒有做家庭經濟狀況調查。這樣也就使一些沒有低保的家庭,認為是人家“看不上自己,不會說話,也不會喝酒,平時也不一起吃飯”。如果村民反映意見比較強烈,就需要村干部和一些前任村干部去解釋,調解糾紛。
從而這里的低保動態管理并不是根據村民生活收入的提高,而是看低保戶是否依約交80%的村費、勞動是否進步、家里的房子是否蓋好等。政策制度的生存土壤決定了它的執行效果,發揮低保的作用與改善貧困狀態相輔相成,但終歸都應該是用來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小云助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