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區域發展的基石。對于經濟欠發達的我省而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特別是在脫貧攻堅進程中,需要以壯大縣域經濟為支撐,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和持續增收能力、提升穩定脫貧的質量和效果。否則,真脫貧、脫真貧、拔窮根就難以實現,全面小康就沒有穩定的物質基礎。縣域經濟發展如何駛入“快車道”?對此,甘肅社會主義學院組織專家學者,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探討,現將部分專家學者觀點予以刊發,以期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有所啟示。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和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地區的縣域經濟,因其政治、經濟意義,發展水平更與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民族團結、社會長治久安密切相關。
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甘肅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大多數省份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發展能力弱、地區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實力差異大的特征。在全省21個民族縣(市)中,有14個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其中地處河西的民族縣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處于全省前列,而地處中南部的民族縣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2014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3個縣和人均GDP最低的兩個縣均為民族縣。東鄉縣是全國最貧困縣之一,在全省縣(市、區)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一直處在最末一位。民族地區縣域經濟落后成為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塊“短板”。
縣域經濟中特別重要的,是大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產業和特色經濟,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要以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開發、區域經濟發展與農牧民脫貧致富相結合為原則,優化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實施分類發展戰略。
對畜牧業發達、礦藏資源豐富的民族縣市,如河西的肅北、阿克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應繼續依托當地資源優勢,以畜牧業為主礦業為輔,走優勢產業發展道路。在發展特色農牧產品的同時,引進、改良品種,調整畜牧業結構,組建肉品、皮毛加工企業,形成加工、儲藏、運輸、營銷等相關產業鏈條,開辟農牧民就業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長點。在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發展規劃中,要轉變粗放賣資源和破壞性開采的經濟增長模式,實現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三方面的平衡。
對區位優勢明顯但資源開發能力不足的民族縣市,肅南、天祝、永靖等縣,應充分發揮毗鄰中心城市蘭州、武威、張掖、青海省西寧的地理優勢,以高原夏菜、無公害蔬菜、水產養殖、畜產品加工等綠色產業為中心,打造城市“綠色蔬菜基地”“高原夏菜倉庫”“無公害蔬菜超市”“水產養殖基地”等,進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對資源優勢獨特、地理位置偏遠(主要是距離中心城市遠)的民族縣市,如合作、卓尼、迭部、瑪曲、碌曲、夏河、臨潭等七縣市,要依托當地獨特的生態資源和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帶動和影響農林牧漁、城市建設、加工制造以及藏藥、水電等新興、環保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
對生態環境惡劣、貧困問題突出的民族縣市,如張家川縣、臨夏縣、康樂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縣、積石山縣、舟曲縣等8縣(均屬國家級貧困縣),產業方面主要以現有畜牧業、林果業為依托,延伸發展皮革毛紡、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花椒、啤特果等差異化產業,打造地區經濟發展新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甘肅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每日甘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