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應城市糯稻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秈糯種植面積5%,成為全國縣級糯稻生產第一市,“應城糯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禽蛋產量連續8年保持湖北省前三名,連續4年獲評全省生豬調出大縣(市)。特別是2016年,在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災的情況下,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求進、持續向好,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8.29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7元,連續5年穩居全省一類縣市區前十位。
三管齊下提產能,做好“穩糧增效”
堅持穩字當頭,三管齊下,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全力保持農業生產穩定、農民增收穩定、農村社會穩定。
盤活存量守紅線,穩定面積。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強化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全力盤活閑置存量土地,不斷增加用地供給,確保耕地只增不減。一是盤活農村建設存量土地。出臺《應城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實施辦法》,鼓勵支持各鄉鎮開展遷村騰地、盤活農村存量土地。二是盤活農村低效耕地。堅持“以建設促保護”,出臺支持耕地占補平衡工作的優惠政策,提高各地開發復墾低效土地的積極性。三是盤活工業閑置用地。探索推進工業用地短期出讓、先租后讓、年租制等模式,縮短工業用地出讓年限;加大“僵尸”企業、停產企業閑置土地處置力度,推進土地二次招商,減少新增用地需求。
高產農田提地力,提升產能。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高糧食產能的根本舉措,創新方法,務實推進。一是狠抓規劃,連片推進。改變過去小型分散、不成體系的做法,連片整體推進高產農田建設,確保建設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片。“十三五”期間,應城市將連片建設53.83萬畝高標準農田,實現“全覆蓋”。二是狠抓整合,加快推進。從2016年開始,采取一套班子統籌、一個標準設計、一個方案整合、一齊發力建設的“四個一”工作法,多方整合國土、發改、農發辦等部門項目和各類社會資金3.31億元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帶動各類經營主體投入1.07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1.1萬畝。三是狠抓質量,高標準推進。在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突出“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統籌安排的“高標準”,實現了“變小塊為大塊,變小渠為大渠,變小路為大路,變平面為立體”的“四大變”,真正做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效生態。
科技興農提效益,創出增收。堅持用好科技興農第一動力,不斷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一是推廣實用技術。堅持運用新技術提升傳統農業,積極推廣輕簡栽培、秸稈還田、標準化生產和清潔能源等實用技術。二是推廣循環高效農業。重點推廣“稻漁共生”“豬—沼—稻(林果)”、魚鱉混養等循環高效新模式。全市高效益、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一高三新”應用面積達到55萬畝次以上,畝平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三是推廣數字農業。率先引進加拿大PPI公司土壤快捷檢測技術,利用土壤CT檢測車獲取土壤相關數據,繪制出全國第一張全要素土壤數字地圖。每年推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80萬畝次,應用配方肥面積20萬畝次。四是推廣機械作業。推廣水稻機插、油菜全程機械化、谷物烘干和秸稈綜合利用等新技術。主要農作物耕種收三大環節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6.5%。
三調并重促轉型,做好“提質優供”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三調并重,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供給優化。
調優產業結構,促品質提升。在穩定糧食面積、提高單產與品質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一是優化糧食種植。采取統一供種方式,實施秈改粳和香稻壯大工程,建成1萬畝粳稻和8萬畝香稻生產基地,每畝平均增收200元。二是優化水產養殖。堅持南部發展蟹蝦混養、蟹鱖套養、小龍蝦野生寄養,西部發展甲魚溫育敞養,魚甲套養生態養殖,北部和東部發展名特優立體精養。全市年產甲魚3300噸、河蟹1360噸、小龍蝦6000噸以上,連續四年獲評全省農業工作成績突出單位。三是優化畜禽品種。對接綠色健康消費需求,積極推廣林下養野豬(走地雞)等生態養殖。應城市天鵬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年出欄野豬萬頭,成為全省最大的野豬養殖基地。
調綠生產方式,促供給優化。堅持嚴守生態紅線,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一是開展農業清潔生產。實施化肥農藥用量雙減工程,推廣施用配方肥和有機肥,實現秸稈粉碎還田和綜合利用,每年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10%左右。二是開展綠色健康養殖。按照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三區”要求,合理布局畜禽養殖業。嚴格控制水產養殖投肥、投糞行為,拆除圍欄圍網養殖。三是培育無公害農產品。全市已建成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10個,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5個,創建了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糯稻)標準化生產基地”,擁有無公害農產品33個、綠色食品157個。
調新產業業態,促供給增加。堅持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提供新供給。一是發展生態旅游業。全市已發展5個過千畝的“旅游+農業現代田園”綜合體。其中,湖北楚珍園投資2億多元、占地2000畝,建成了以現代觀光林業花卉為主的全省最大的月季園。二是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全市漁稻綜合種養面積達5.4萬畝,其中蝦稻4.2萬畝、鱉稻1.2萬畝。義和鎮立足湖區農業自然資源,招商引進(回歸)生態農業發展主體5個,總投資1.5億元,流轉土地1.7萬畝,建成過千畝以上稻田綜合種養基地7個。三是發展農業深加工業。郎君鎮利用蓮藕、毛豆等產量優勢,引進湖北柒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五香蓮藕、麻辣蓮藕、鹵制豆產品等綠色食品,年產值過億元。
三個堅持補短板,做好“強農惠農”
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補短板、強功能、促發展,不斷厚植應城農業發展新優勢。
堅持強基固本不動搖,持續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一是爭取項目資金。近5年,應城市共爭取中央和省級投資36147.03萬元,建設農田水利建設項目27個。二是政府加大投入。市財政每年投入4000多萬元用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三是災后重建投入。2016年,整合資金2.5億元,實施災后恢復重建項目243個、補短板項目14個。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水毀工程恢復重建3799處,投資1.9億元。
堅持秀美鄉村不動搖,持續加大農村環境整治投入。堅持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同步推進城鄉文明創建,打造宜居宜業幸福家園。一是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市財政每年列支4000萬元左右資金, 按照“富裕、清潔、生態、幸福、和諧”五個家園標準,采取“規劃引領、產業支撐、農民主體、特色培育、合力推進”的辦法,用五年時間新建100個美麗鄉村。湯池方集、天鵝西湖等8個村獲評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二是開展“綠滿蒲城”行動。近兩年來,完成新造林2.74萬畝、公路綠化305公里、農田林網控制面積6.1萬畝,建成1個森林鄉鎮、30個省級“綠色示范村”、69個市級綠色示范村,獲評國家園林城市。三是開展農村垃圾綜合整治。廣泛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模式,實現了全市范圍內生活垃圾治理的全收集、全轉運和全處理。
堅持厚植優勢不動搖,持續加強可持續發展投入。一是狠抓農業招商。搶抓國家推進特色小鎮、資本下鄉機遇,組建高規格農業招商領導小組,緊盯全國知名調味品、食品加工企業,著力招商引進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目前,正規劃建設全國糯稻產業發展區、全國調味品產業聚集區,將農產品產量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二是狠抓精品名牌。堅持把農產品品牌創建擺在突出的位置,著力培育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讓更多的人愿意“吃應城糧、品應城味”。已培育“應城糯米”“柒味食品”“黃灘醬油”“湯池甲魚”等一批知名農業品牌。三是狠抓質量監管。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讓更多的人放心購買應城農產品。全市7家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7家專業合作社、470個養殖大戶都建立了生產記錄、銷售記錄、用藥記錄制度,為農產品質量可追溯提供了基礎依據。
(作者系湖北省應城市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